与简书的约定你疯狂地想,你就会去动手。疯狂地思考,人就一定会行动。
————星泼拿衣服
写写文章,有什么用处呢?
“还没准备好,那干就完事了”
接受信息量过量,脑力透支
移动互联网加快了与社会信息交换频率,让我们碎片化地吸收接受过载的热点话题、噱头、谈资和焦虑等信息。被一种受迫的力量像“车祸发生,忍不住要看”的心态,驱使着对精确刺激的文字图片获取,从而提高吸收信息的能力。
阅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喜欢,它唤起人性自带的占有欲,收藏、购买和分享等行为,释放多巴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开始对不曾拥有这样经历的人鄙视。可是我自己去传递积极的能量过程中,准备要“开始我的表演”时,自信满满看似能够博观而约取,却又被阻塞住,联想的事物浮现,无法调取什么词或段子精确描述出,让不同层次读者有相应的身心体验。
海量的信息需要提炼出更时效性更高级的词汇,读起来才有深入人心的感触。
双手不动地思考而不去做题,是无用的,是发呆的行为
我们脑海想的,自以为是有逻辑地推理,其实不然,是对潜意识里的事物进行排列组合。也是无规则的、漫游的。
大脑记忆并不能由抽象字面意思到具体体现的转换。无意识地进行思考,这样的现象往往出现在睡觉前。也许有很多人和我有类似不得不重复的经历,上学时临近考试的前一个星期,去图书馆“临阵磨枪”,看了一两个小时的复习资料后,自己还妄想通过这样闭上眼睛,给自己定时十五分钟的“冥想时间”或称“番茄时间间隙”。
始于转移注意力,缓解疲劳的原则,以投入到下一轮读书和学习浪潮中。可当成绩结果公布,却发现分数靠前的,是那些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的同学,和比你更会“临时抱佛脚”的只花一两个晚上挑灯夜战的人。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识到和别人的差距时,自然会与他们比较同一时间:我们都在做什么事,其背后有什么启发,可以学到些什么……陷入了追寻困境原因的死循环,直到后来才明白,我对孔子的话是理解错了。
当自己的手不停动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思考。边学边做才是真谛。
写字的弊病
自己的字太过于童真,大家回想下自己小学生时光的字迹,对,是我。于是爸妈在小学的某个暑假,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字迹都没变为理由,拉我去书法班。
至今的心理负担一直没变:字不好看,练字,甚至过于专注于字迹的每一笔一画。可能天性所然,能花时间写好字,却丢失了对字里行间的理解能力,降低思考的流畅性。我放弃写一手好字,讲究快速流畅理解,这也是放弃字数大于100的手写的原因。
坦然接受趋势的力量
通过创作与家人对话:今早和母亲大人的对话,她也尝试连岳接受新的思想未来的信息渠道、内容和形式都会聚集的爆发出来,越来越多人开始投入创作,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生成文章,其描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读起来根本想不到是机器制作的。
多多积累有质量的词汇替代口语式的表达,明白“耦合秩序”的力量,它并非通过独一无二的创造发明改变世界,被通过技术间互相衍生使人类达到崭新的高度。必须强调的是越简单的语句也常常最具有感染力。
将积累的内容分享出来,才是实现其价值的传。哪怕有种人被称为“闷骚”,也是由私下地、偷偷地在其社交圈子显化的,渐渐成为“亮骚”。
每天重复写质量的文章,将这个动作做到极致,自然能博观而约取,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