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国外旅游,正在当地的特色小店挑选一张明信片寄给您最好的朋友,店里的明信片有上千种,您会怎么选呢?
A. 翻到一张特别吸引您的就直接选定;
B. 把上千张明信片全部翻看一遍,在里面选一张最好看的;
如果选了A,您可能是个“知足者”,如果选了B,您可能是个“利益最大化者”,这两种选择风格会让您在一些重要事情上做出不同的决策。有项心理学实验跟踪了548名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利益最大化者”的收入水平要比整体平均水平高出20%,从收入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似乎更“成功”,但是通过测量,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焦虑水平都要比“知足者”高一些。
除了个人的选择风格对决策的影响,一些细节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您的选择。
“正说”还是“反说“有讲究。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决策框架”,说的是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自然地选择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选项,也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框架”就是对于备选项的特定描述。“正说”是从“有利”的角度去描述一个选项,“反说”是从“有害”的一面描述选项。比如描述某种癌症的预后,表达“5年之后,每100个人里大约会有70个人仍然活着,另外30个人在5年内去世了”。“正说”就是“5年生存率70%”,“反说”就是“5年死亡率30%”。举个跟日常生活有关的栗子:超市货架上摆着A,B两种品牌知名度和价格都差不多的巧克力:A品牌包装上写着“含10%代可可脂”,B品牌包装上写着“含90%天然可可脂”,您更可能选择B品牌,“90%天然可可脂”比“含10%代可可脂”给人的感觉更健康。可是,两盒并没有区别啊。所以,如果导购员向您介绍她的产品含有80%某某高大上物质,您不妨反着理解一下“含有20%某某不高大上物质”,以便让您更客观的看待被推销的产品,避免盲目剁手。当然了,如果您是销售员,该怎么介绍产品心里有数了吧?
选择,另一种选择。找个“配衬”兜底可以降低选择难度。当我们选择出去旅游的时候,旅行社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套餐。再次举个栗子:
A套餐景点质量高,餐饮和住宿质量高,无强制购物,但是由于景点分散需要花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
B套餐景点质量高,交通和住宿质量一般,价格较低;
综合来看A,B套餐的性价比不相上下。当您在A套餐和B套餐之间犹豫不决时,服务人员又向您介绍了C套餐:
如果C套餐与A,B套餐的性价比相当,相当于增加了选择难度,您可能会更加犹豫不决,甚至会以“回家再考虑考虑”为由放弃选择;
如果服务人员向您提供的C套餐性价比明显低于A套餐和B套餐。那么反而能促使您在A,B套餐之间做出选择。
所以现在您知道了吧,商家推出的套餐以及同一种产品的不同配置,在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有些选项可能只是个“陪衬”,用来缓解你的选择困难。
与“弃选”的选项,相见不如不见。“二选一”的选择,有时候您可能有机会体验那个被您“弃选”的选项,比如两个牌子的汽车,您选择了A品牌,当有机会驾驶朋友的B品牌汽车时,您会更关注B品牌汽车的优势,甚至用B品牌的优势与A品牌的劣势对比,得出“当时脑子进了水”的结论。其实如果您当初选了B,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体验“弃选项”意味着您知道了自己具体放弃了什么,这会增加您后悔的可能性。您大概不太可能卖了自己的A品牌汽车重新去买B品牌。所以何必给自己添堵,弃选的那个就彻底放弃吧。还好有些“弃选项”您永远没有机会体验的,比如您选择了做厨师,基本就没可能体验做医生是什么感受。
人类作为这么高级的生物,做选择的复杂机制当然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说清楚的。做出选择的一瞬间的心情、身体感觉、都可能影响你的选择。但是,从有利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生活还是简单点糊涂点好。忽略吃喝拉撒这样的小事不谈,就算是买房、上学、结婚这样的大事也不见得有绝对的最优选项。
日本作家山本文绪的小说《蓝另一种蓝》的女主角苍子(苍子A)与另一个自己——“复制版”苍子B偶然相遇,苍子A得知苍子B嫁给了当初被她“弃选”的初恋情人河见(一个没钱没势但特别爱她的男人),生活拮据但幸福美满。苍子A羡慕起了自己的“复制版”,后悔自己当初做错了选择:苍子A的老公佐佐木虽然有钱有势,却对苍子A漠不关心。苍子B也羡慕苍子A生活光鲜锦衣玉食。于是苍子A和苍子B“互换人生”。“互换”之后很快又后悔了!嫁给河见的苍子B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幸福,嫁给佐佐木的她也未必真的不幸。
人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就在几分钟前,看到这篇文章标题的瞬间,您在打开和不打开之间选择了打开。小到早点吃包子还是油条,大到学读什么学校买什么房子和谁结婚,是一次次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聪明如您,选了哪个就要拼命地找这个选项的优点,不管是您刚从商场买回来的衣服还是刚领了结婚证的伴侣,既然选了就多往积极的方面看。弃选的选项就彻底放弃吧!
选择,另一种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