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节选,全文见:找寻真实的民国】
当时孙文正在广西桂林筹划北伐大计,值此用人之际,蒋于是前往见驾。
陈炯明与孙文闹崩时,蒋正在奉化老家,他的母亲在上一年刚去世,蒋是个大孝子,对于母亲的丧事毫不含糊。孙文电召蒋前往救驾,蒋深谙“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道理,此时正是自己表现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立即兼程南下,于6月29日登上永丰舰坚定地护侍在主子的身边。
1922年8月,蒋随孙文回到上海。孙文早年在伦敦曾遭清国驻清使馆的拘押,为了唤起民主国家对自己的同情,以及打造自己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在英国友人康德黎等人的劝说、帮助下,添油加醋地写作了《伦敦蒙难记》一文。
为了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树立自己的忠臣形象,蒋于是如法炮制,适时地写作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文,孙文亲为之作序。
10月18日,孙文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被任命为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为第二军参谋长。
由于蒋的忠诚受过了考验,他的地位开始不断上升,他先后被任命为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大本营行营参谋长等职。1923年8月16日,蒋更得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资格,率领沈定一、王登云、张太雷等3名成员前往苏联访问。
表面看来,访苏代表团的任务是“旨在考查苏联的政治、军事及党务,而重点放在苏联军事组织及其优缺点上,以备广州政府在创建自己的军队时有他山之石”。实际上,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秘密使命,那就是说服苏联政府帮助孙文实现其“西北军事计划”,从南北两个方向上打击北洋势力,从而实现国民党的一统。
当时,苏联的国力依然薄弱,而且如此明目张胆地干涉中国内政,也容易引起日本及西方列强的激烈反应。“西北军事计划”被暂时搁置了,但通过此次访问,孙文联苏联共的决心却更坚定了;蒋作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对苏联的那一套及苏俄的居心都颇有微词,但是他却竭力给苏方营造出了一个“左派”的印象,为他在未来几年里的飞黄腾达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4年2月21日,孙文决定任命老资格的革命党人程潜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蒋不满这种安排,擅自离职返回上海,直到两个月后孙妥协。可见他干革命之动机实在不太纯正,多为个人名利,缺乏为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真精神。
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等同于技术培训速成班,连中专恐怕都算不上,保定、陆大则已经等同于大学。
张发奎曾经说过:黄埔毕业生在那时相当于鸡雏,同保定毕业生简直没法比;保定军校前后要训练八年才能毕业,而黄埔军校受训还不足一年;后者在基本军事根底与阅历方面都远远不如前者;黄埔生学了些比较新型的武器如机枪等的知识,从科学技术观点来看,他们学了很多现代化的事务。但事实上,却很难评价黄埔的科学化训练,因为受训时间实在太短。【32】
但是,为什么黄埔军校后来还是出现了很多一流的人才呢?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该校注重灌输革命精神,而且面向全国招生,确实招收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33】,并且未来的动乱也为这些青年提供了难得的磨练与施展的舞台。因此张发奎又说:“此外,我军的装备比吴佩孚军队差次得多,我们赢得胜利靠的是团结一致与精神训练。”
蒋固然挑肥拣瘦,但是他深知这个校长职务的极端重要性,李鸿章以淮军起家,袁世凯依靠小站班底起家,最次的段祺瑞也以担任北洋军校的总办而门生遍天下,一度是北洋集团中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人物。
蒋算是窥透了中国近代政治的堂奥,所以未来不管他担任何种职务,地位有多么显赫,他都希望黄埔人尊称自己为“校长”,而且他也始终保留着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等军事院校的校长职位。一声“校长”,其亲切的政治意义胜过了后来的什么“总司令”、“委员长”、“总裁”、“总统”——同样,阎锡山也已得其中三昧,所以他更愿意他的小团体中的人员称呼自己为“会长”(民族革命同志会),而不是什么阎主任、阎司令。
除此以外,蒋当年对于黄埔学生也是极尽拉拢之能事,比如单独找学生谈话,以笼络人心。作为黄埔一期的徐向前也曾被找去谈话,为此他回忆道:“许多人对蒋介石亲自找去谈话,虽是一般地问几句,都觉得高兴和新奇。一些有见识的同学,说蒋介石有点装腔作势,但多数人对他还是满意的。蒋介石通过这种个别见面和谈话,认识了不少学生,也拉拢了不少人。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34】
后来,通过北伐战争,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的地位日渐下降,保定毕业生则如日中天,封疆大吏中不乏其人;待到经过十年内战、抗战等磨砺,黄埔生则开始成为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
只是物极必反,蒋百里曾经担忧地说过:一旦蒋委员长将黄埔学生使用过了极限,势必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为那已经超出了这些人的能力。
【32】参见《张发奎口述自传》
【33】比如郭汝瑰当年,家里人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理工,但是别人劝他去黄埔学军事。有人劝说他道:“你不是常说要走在时代前头吗?既知政治不上轨道,学什么都不行,为什么不参加革命,使政治上轨道呢?”最后他动心了。
【34】《徐向前回忆录》
�?0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