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越来越喜欢治愈的话语。柔和的音调,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一下子让我们感到温暖。
1
《晋书》中有一则小故事。王微之曾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月光清澈明朗,望向四处,白茫茫一片,一个人饮酒作诗,忽然就想到戴逵。当时戴逵在剡溪,两人离得很远。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微之想要去见戴逵的冲动,于是微之便连夜乘船拜访他。可是真的到了戴逵家门口,却不再拜访,原路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进去,微之答道: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劳累一宿,真的要去见戴逵的时候,却开始退缩。现在的人普遍不认同这一点。乘船一夜就是要去见他,做一件事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目的和打算,做不到也就罢了,到了收获结果的时候反而丢弃,这实在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基调。
我们都不知道王微之那一夜究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么快就想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只凭“兴”一字便可窥见微之内心满满的愉悦感。回到微之饮酒作诗的那一幕,想要找戴逵的原因就是为了找乐子,乘船去寻找的过程中乐子已经找到,见与不见便显得不那么重要。
我们经常会感到焦虑,老是有人高呼“别被同龄人抛弃”,家长被一味灌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殊不知我们何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小学课堂上我们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尚且都有名次的高低,出生的高低又拿什么来衡量呢?我们总是妄想用一代人的努力超越别人三代人的奋斗,用一代人的痛苦换取三代人的安逸。我们都不想被时代抛弃,却又找不到契合自己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我们拼命去物化我们想得到的一切,却又在追寻的过程中找不到路,觉得待在迷雾里也挺好的,毕竟大家都在这呢。
我们奋斗努力少了一丝豁达与冷静,我们一直都在好奇为什么优秀的人能一直那么优秀,能一直沉浸在枯燥的学习工作中,真的是他们天赋异禀,凡人勿近吗?其实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把学习与工作当作习惯,甚至能在其中找到看不到的乐趣,专注于这件事上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消耗。或许学习与工作真的是一件很耗损精气神的事,但是当你真正热爱,满腔热情只是去做一件讨好自己的事,我想再难,时间也会给你解答。
2
南北朝年间,达摩老祖来到东土,此后禅家一直传到了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门下弟子很多,优秀的人不少,其中神秀最为知名。有一天,弘忍想要看看门下弟子修行如何,神秀脱口而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句一出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可谁知,一个不识字的杂工惠能把这个偈语改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此一句,弘忍把衣钵传给了惠能,这个不识字的“文盲”。这就是六祖惠能的故事。
对比这两个弟子的偈语,不难发现,后者的格局境界会更高些,一个是不忍惹尘埃,一个是哪来的尘埃。禅学最讲究心明心净,对于挑选衣钵的继承人也是很有一套。
我们总是感到焦虑,却又对身边的事情感到无所适从,身心俱疲。事业上的忙碌、手机娱乐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大脑难得好好休息和放松。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有道是“无古不成今”,《菜根谭》提到心中杂念、胡思乱想会让人时而忧愁,时而兴奋,美景不是从眼里看见的,而是从内心获得的。或许看得不够远、看得太远都会让人伤心。
3
大家都称奥黛丽·赫本是“误入人间的天使”,可是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鼻子太大,脚也太大,肩膀太宽,还觉得自己的造型太过普通,任何女人都能打扮得和她一样,甚至超过她。可是为什么我们都会忽视这样那样的小细节,而笃定是“初见天使的模样”呢?
赫本曾说:“若想要将优美的嘴唇,要将亲切的话语;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头发,让小孩一天抚摸一次你的头发;若要优雅的姿势,走路时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与其说是美貌让众人移不开眼,不如说是优雅美好的气质使人敬佩。一个人身上留存的气质就是最好的美貌。现在我们还会看面相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她年轻的时候被这样认为,不足为奇。随着皮肤的松弛、岁月的侵蚀,人们还是会觉得这个人美貌无双,那就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心态与道德影响实在太大。
我们总是太容易焦虑,忘记微笑,忘记自己。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在城市周围游走。我们不停奔波,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却又无可奈何。一个任务完成了,另一个任务又紧接着到来。学会适当的放过自己,不要逼自己太紧了,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趁着放假和休息,去做自己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