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墨多先生讲过关于他朋友的一个故事。朋友之前在一家百强企业做前端开发,他兢兢业业干了五年,深受领导赏识,被提拔为了中层管理。
在成为管理层的第三个月,集团空降了一个人取代了他的位置。面对新领导,他心里很不服气;面对同事,他看谁都像是在嘲笑自己。
与此同时,领导把一条新的业务线交给他做。新业务正在摸索阶段,没有制定绩效奖励,也就意味着他的收入会锐减。
那段时间,他每天上班都很煎熬。忍受了一个月以后,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原本以为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找一份待遇差不多的工作不成问题。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连续投了两个月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无论是资源还是待遇,都无法和上家公司相提并论。而且同事喜欢抱团,初来乍到的他自然被排挤在外。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当初不该草率离职。原苹果中国市场总监高建军打过一个比喻:在低谷期辞职,就跟在感情空窗期一样,还没有从上一段感情当中完全走出来,就着急想来个无缝衔接,大概率会重蹈覆辙。
很多人会认为:树挪死,人挪活。在一家公司工作不顺心,跳槽到下一个公司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其实工作中遇到的99%的问题,都无法靠辞职来解决。
这世上没有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也从来没有一份工作是用来享受的。你嫌工作压力大无法胜任,下家公司也不会降低标准,让你躺着就把钱赚了。你遇到了不喜欢的同事,下家公司照样会有人跟你针锋相对。
低谷期离职,不过是从一个深坑跳入了另一个深坑。发帖人毕业后找了份工作,因为无法胜任,选择了逃避。后面她又接连换了两份工作,都因同样的原因辞职。
这个女生的经历,恰恰验证了稻盛和夫的一句话:遇见问题不想办法解决掉,只是逃避,那么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弱者逃避问题,强者解决问题,智者消除问题。
罗辑思维说过:换游泳池解决不了不会游泳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原地修炼更好。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熬过去了,你的业务能力就会突飞猛进;求饶了逃避了,你将被困在原地。
第一种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变得像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就会摔得粉碎;另一种人,会像橡胶球一样,掉在地上不仅不会坏,反而会弹得更高。
面对工作的种种挑战,只有扛住压力,才能做出成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观,总结起来八个字:做到极致,再说放弃。
每当我在工作中陷入困境,想要放弃时,都会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极致,如果没有,那就不配说放弃。
所以面对职场低谷期,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拼尽全力了?如果不是,那就请你再努力一下,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有人把处在工作低谷期的人比作树。人在低谷,是扎根的最好时期。根扎得越深,越能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那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无不在漫长的低谷期,默默蓄力,修炼自己。
提起董卿,大家都会想到她诗书藏于心,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其实,董卿的文化素养,都是她在低谷期沉淀的结果。
1999年,在东方卫视已经小有名气的董卿,跳槽到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卫视。起初,她觉得上海卫视的平台,更利于自己的发展。到了才发现,自己的工作内容只是串联主持。
放弃东方卫视的大好前途,换来的却是不受重用,这让董卿倍感失落。但她并没有辞职,更没有因此沉沦。下班回家,她就开启阅读模式,读《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一类经典名著。
期间她还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入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从华师大毕业时,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董卿顺利进入了央视工作。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拐点理论:任何一段上升趋势的开始,一定都是从位于最低处的某个点延伸开来的。低谷期,就是你逆势成长最好的时期。
同在央视担任过主持人的倪萍,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倪萍从山东话剧院调到央视担任主持人,办公室的同事都排挤她。她主持的片段是人家不要的,剧本也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没有节目可做,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事业一度陷入低谷。倪萍没有气馁,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她卖力做到极致,一点点提升专业能力。
领导说她说话带有山东口音,她就努力练好普通话。与此同时,她读了很多书,浏览了大量的片子,台风越发沉稳。
领导看到了她的潜力,调她去主持《综艺大观》,这个节目让倪萍一炮而红。工作就像爬坡,即使跌入谷底,也不要灰心。
因为当你在谷底时,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与其用离职来逃避现实,不如修炼能力,不断给自己增加筹码。
不要在低谷时跳槽,要在高峰的时候跳槽。你在顶峰,意气风发,才有能量跳得更远。如果在低谷,你的心态也会低迷,观念也会受到束缚,随便给点钱或者职位,就可能跳了,会越跳越低。
遭遇工作低谷时,学会把逆境看作蜕变前的锤炼,放平心态,埋头苦干。你要相信,当你奔着月亮而去的时候,月亮也正奔着你而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139/59fc9d8ec4c4cfb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