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读《传习录》第三十天-黄以方录(2)

读《传习录》第三十天-黄以方录(2)

作者: 沐一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19 17:08 被阅读21次

    十一、不见不闻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求学者要时刻去看自己所看不见的,去听自己所听不见的,功夫才有落实之处,天龙和尚以一指禅示机即杜绝对方的思虑(在物上事上纠缠不休),从心路理处去横超直入,达到悟的境界,手指是看得见的,道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道就包含在看得见的事物之中,关键在于要从心中问道。

    十二、致良知,必须在事上做功夫,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功夫,倒并非天边的云霞,它就在你的身边,柴米油盐酱醋茶,担水、吃饭、睡觉、拉撒……都是下手处,志愿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学者学习就要立志于做圣人,没有这个心愿,便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十三、孔夫子说的性相近,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

    十四、五官是精神的窗户,血气是五脏的使役,耳目放纵于声色,五脏就动摇不定,血气荡扬而无休止,精神驰骋而不守持,心念丛生而难以自制,这样福祸来临时,即使像山丘那样明显也无从辨晓,所以圣人爱惜自己,而不使血气、精神和心念外泄。

    十五、人无不依赖自己的生命生存,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什么。人无不依赖自己的知觉感知,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知觉是什么。这都是心不做主的苦痛,心如果不主宰自己的生命,就是黑白分明的东西在眼前,眼睛也看不见,就是对着耳边敲响大钟,耳朵也听不见,受到蒙蔽的不是眼、耳,而是心中的良知。

    十六、心睡下了就要做梦,苟且了就要任性,使用它,就能出谋划策,虽然心是能够开动的,然而它却有所谓稳静的本能,虽然心的体用是实的,然而有时却又是虚幻的,阳明先生从本体和发用上来区分,从无到有上来辨别。

    十七、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藐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民,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阳明先生平时虚怀若谷,以谦逊自持,所以集众善于一身,好友学生,荟于一门,创立一代心学,风靡海内,名噪一时。

    十八、从始至终没有形体、四周及上下没有边际。陶治万物,贯通事理又静寂不动,浑浑沌沌,恢宏广大,像剖析毫毛的末梢那样层层剖析,也不能穷其内里,真人体察道,能够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万物混杂,不被事物缠身,不因为外物而惑扰和谐,不因为欲望而乱性情,所以他睡着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无虑。

    十九、古人说道的实质是用来保养身体的,多余的部分用来治理国家,再剩下的琐碎部分用来治理天下,由此可知,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圣人的闲事,而不是用于保全身心、养护生命的道理,圣人深入思考天下大事,思考的结论是,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第三十天-黄以方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gt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