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部分郝老师没有展开讲,我根据书籍进行以下梳理。】
四、教学改革的四个阶段
背景:组织代表着秩序和维持的原则;变革运单代表的是流动与改变,是社会把其能量输送与更新和变迁的过程。一个健康的社会鼓励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既……又……”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我们要接受悖论,了解运动的逻辑。
1.不再分离地生活
要不再分离地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中心,一个游离于体制及其要求之外的中心,找到自身存在的根基,并依靠这个根基更好地抵制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
只要有足够的人用足够长的时间决定要过一种不分离生命的生活,最终就会产生社会和政治影响。但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谋略,而是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目的而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决定。
我们遇到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决定不再作茧自缚的那一刻,我们从制度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并获得对抗制度的力量。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
以上是原文片段摘录。的确,我们要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不是去批判环境,而是批判自我。用引人注目的方式宣告自己不再分离,这样会引来反问盘诘,也会引来盟友。
2.形成同心同德的共同体
这样的共同体的第一个功能是互相肯定。与其他路人联合起来,有助于他们理解“正常”的行为可能是疯狂的,而追求自身完整才永远是正常的。
第二个功能是帮助人们发展能够代表变革运动愿景的语言,并赋予其力量,使它能够在杂乱无章的公共领域生存、繁荣。因为:当在刚刚解放他们灵魂的人们开始演说时,这种语言是虚弱的——这是在追求现实的社会里谈论梦想的虚弱;是在追逐竞争的社会里谈论共同体的虚弱;是在崇尚谨慎行事的社会里谈论冒险的虚弱。那些使用这些心灵语言的人们,在向可能包括怀疑者和敌对者的大范围观众演说之前,需要有一个场所,来练习,来适应,想获得志同道合的人们的赞同。
第二阶段的力量在于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一个共同体,增强尚且脆弱的信念。
3.走向公众
当一场变革运动走向公众时,它不但有机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他者,同时它也面临挑战,被迫在其中检验和修正其价值。
生活的世界是凌乱的,它是痛苦的根源,也是创造的源泉,如果我们追求改变,我们必须学会忍受凌乱。
一场真正的变革运动的领导人非常乐意走向公众,和公众交换意见,深明与公众对话是形成威信的途径,在理解和说服之中树立权威。
他始于“你说‘我们’,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我们必须在这很容易迷失方向的复杂力量场中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开放自己,面对各种冲突的影响,这样,改革运动和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就会一起成长。
4.一种非传统制度开始(选择性激励系统)
大多数运动并不摧毁现存秩序,而是不断地对之进行修补调整,就像莫顿所说:“我们不必适应世界,我们可以让世界适应我们。”运动更倾向于调整现实,而不是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应上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均有精神奖励:第一阶段,精神奖励是每个人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第二阶段,精神奖励是不断从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人们中获得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精神奖励是过一种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第四阶段,人们认识到,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奖赏都比不上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
那些投入改革运动的人都发现,赚够面包并不是他们生活的主旨,这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面包,而是因为他们有更基本的精神饥渴。他们明白人类并不只是靠面包活着。
一场真正的变革运动步数争夺权力的游戏,而是显然扩大了的教与学。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室,教与学的潜力无处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
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如果你与我们同在,忠诚于我们,你就带来了丰饶的祝福。这是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祝福,他们的生活已经被那些具有教学勇气的教师所改变——这种教学勇气是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其栖身于此的勇气。
不管什么样的观点,都要在一定的语境(大背景)中才是真理。我们不断强调反复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本意的同时,要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观点,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