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书笔记2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Sarton,M.),《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1.教学,不只是技术活儿
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试图让学生们在新颖的教学方法中学到新知。我以为,我是在认真地做着教育。
实际上,每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的时候,我却是那样的怒其不争与尴尬。
如今,我认识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
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律能力差的学生,教师需要想办法把他们编织到一个复杂的联系网中,仿佛有一股线,把教师与学生连接起来,让学生随着这根线有机活动。
过去,我把这根线抛了出去,却没有有效地控制它的方向,以为学生会自觉遵守规律,殊不知,他们在跟老师捉迷藏,一不小心,他们的力量偏大,导致失衡。
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做一些学术文化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
2.重新认识教育,与真我相遇
自身认同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
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去编织一张具有凝聚力量的网,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统统编织到一起。这样一种内部整合的自我,才能建立优秀教学所依赖的外部联系。
自我的神秘性部分地表现出这样一种事实:一种尺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一个人可能具有整合性,但对于另一个人却可能缺乏整合性。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教师与自身相遇。把了解自己作为前提,这样,才不会与课堂分离,不会与学生分离。
教师与教材相遇。了解教材,熟悉教材, 把握重难点,让自己自信而又有条理地置身于课堂当中。
教师与学生相遇。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已有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怎样引导他们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这些都是一门学问。
同时,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都是有趣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