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接了个电话,项目可能会延期。
挂了电话,对Y一顿批评。大概是说没有意识到风险点,之前的一些事情处理不及时,要是项目延期,就白干了。又说这也别干了,那也别干了,就专心盯着项目。之后也说了Y的上级S几句,只是语气没有之前那么严厉,F还是心中有些数的,知道谁惹得起,谁惹不起。
F不甘心,又打了几通电话,项目正常上线还是有希望的,和Y说话也和气了许多。四十不惑,大小是个领导,情绪波动太大,有时候说话像个孩子,优点是有一说一,没有啥心机。在一个人身旁待久了,知道其秉性,可以理解其心理,预测其行为。如此,当受到批评时,就不会太敏感。马未都在《圆桌派·第五季》中说的那样:「领导批评了你,记下批评的事,要有钝感力,别那么敏感」。
Y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十点多,晚饭也没吃。第二天,F看材料的时候,边看边说Y哪里做的不对。Y挺委屈的,心想:「前一天发给你,你不看,到了要汇报的时候了,着急忙慌,带着情绪沟通,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当领导就能这么任性吗?」之前受委屈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也习惯了,每一次都有想离职的冲动,每次过后,都觉得自己抗打击能力又提升了,感觉还挺好的。
细想起来,不论是写PPT、画图、写代码、写邮件或者说话等,都受到过领导的批评指正,受益的代价就是承受领导的情绪,从经济的角度讲,如果成本(忍受情绪)小于获利(成长),那么值得做。而站在领导的角度,在项目正常上线的期限内,是允许试错空间的。但是一旦事态紧急,这个试错空间就要被压缩,肾上腺激素上升,通过发泄情绪让激素回调到正常值。汤质曾说自信是需要他体的存在,是互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描述记不清了,后续再更正)。从这点出发,我安慰自己领导也没啥了不起,客观讲,都是人,他把我当工具人,我把他作磨刀石。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
A给B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本身有文本含义,而B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当这句话是批评时,B因为受到情绪的影响,很有可能使句子本身偏离了A的原意,添油加醋,恨不得把对方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如果B认为句子就是句子,通过自己强大的内心构建一道屏障,屏蔽掉A的情绪,像机器人客观冷静,对彼此都有好处。假如一个人带着情绪说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相比于听得懂的话,前者情绪的影响力更低,所以可以假装不在乎对方说的是什么。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中提到了几点接受批评的注意事项,与大家共勉:
1、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情绪。这会让领导觉得自己情绪不稳定,扛不住事。
2、不要在批评过程中急于解释。要让对方说痛快。可以边听边记笔记。
3、不要想着安抚领导情绪。向领导提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主动和领导约定反馈时间。
核心的要义在于让领导知道自己接受了批评,情绪稳定,态度端正,反馈积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