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白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对上学感到焦虑?!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对上学感到焦虑?!

作者: 明白君是明白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0:39 被阅读223次

    ←点开视频为什么我们需要上学? 了解人类上学简史

    对上学的焦虑很多人都有。

    人们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能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或者将自己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在特定领域中一展所长。

    但现实往往是,教育专家和官僚机构决定我们应该去学什么,如何学,向谁学。对现有教育的常见批评之一,是我们在学校里既学习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又无法选择自己应该去什么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既然如此,就像视频里问的:我们为什么非得去上学?

    实际上,现代人对上学的这种焦虑,放到五百年前,与当下相隔不算远的年代,那时的人们肯定没法理解。

    因为直到那时,人类还没发展出义务教育这套制度。

    01.

    义务教育的开端

    看看19世纪早期,对上学的焦虑要从何谈起?那个时候,世界上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没学可上的,他们早早地被赶出家门,出去赚钱。

    差不多到19世纪中后期,许多国家才开始实施让适龄儿童都去上学的法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就像视频里介绍的那样。

    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学校教育。到19世纪末,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州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也就是说此时,美国三分之二州的孩子们到了合适年龄,就必须去上学。

    马萨诸塞州能早早地进行教育改革,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被称为「美国公共教育之父」的教育家霍瑞思·曼(Horace Mann),他曾任职于马萨诸塞州州教育局。在此期间,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1843年,霍瑞思·曼去欧洲旅行,考察欧洲的教育情况,为他自己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启示。回来之后,他决定在马萨诸塞州采用普鲁士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就是义务教育。

    当然,义务教育的开端不在19世纪。它早在16世纪的时候就被提出来了,这亏了普鲁士人的点子。

    而且,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设置,并非出于普遍教育的目的,而是出于宗教的原因。

    义务教育(实际上就是强制教育)的主张,来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3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一篇名为《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的文章,这篇文章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强制义务教育。

    当时的天主教会学校只针对僧侣,而马丁·路德认为,所有的信徒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儿童,无论是性别、等级都应该受到教育,都应该有权利通过自己理解上帝。他呼吁家长和政府当局应该让孩子去上学,因为这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马丁·路德的义务教育的思想一提出来,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当时许多德国新教邦国的支持。

    比如魏玛公国,它于1619年颁布了一个《魏玛学校章程》。哥达地区也颁布了著名的《学校指南》,对学校教育有了更细致规定,规定每个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还规定学生毕业之前必须经过考核。

    然而时运不济,一场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浩劫,使德国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人们流离失所,更不要说施行义务教育了。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  来源:(法国)新教虚拟博物馆  

    战争之后,德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旧的神学已失去了兴趣,往日宗教改革带来的活力早就消失了,逐渐陷入僵化。在17世纪末期,兴起了一个新的教派虔敬派,要求对已经僵化的路德宗进行改革。

    这些虔敬派宗教改革思想家深受17世纪理性主义的影响,竭力追求一种更加有意义的基督徒生活,他们强调宗教生活和情感实践,追求教徒内心的虔诚和圣洁的生活。虔敬派的影响很快覆盖整个德国。

    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很对18世纪初刚建立的普鲁士王国的胃口。为了统一普鲁士人的思想观念,维护国家稳定,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普鲁士王国采取了对虔敬派的宗教宽容政策。

    1711年,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 Wilhelm I)与虔敬派代表人物奥古斯特·法兰克(August H. Frank)进行了历史性的碰面。两人一见如故,到威廉一世去世为止,两人一直合作良好。

    ▲虔敬派代表人物法兰克(August H. Frank)铜雕像  

    这种合作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法兰克提出,普鲁士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忍耐、勤勉、守纪和为国效忠的品行。对此,威廉一世极其赞同。

    1698年,法兰克在哈勒地区创办的孤儿院、儿童教养院以及其他各种教育机构,为威廉一世施行义务教育提供范本参考。当时有将近2000多所学校仿照了哈勒地区的学校。

    ▲哈勒地区法兰克基金会,1749年,在法兰克基金会支持下,哈勒地区建立了许多「孤儿院」式的学校  

    1717年,威廉一世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规定,父母必须送4-12岁的子女入学,如有违者进行严厉惩罚。

    这项法令的颁布,使普鲁士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施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一方面彻底将教育权由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另一方面,它促进国家初等教育的普及。

    在学校的开办权上,教会的把控权也渐渐被削弱,教士僧侣不复以前的权威,并从精神领袖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以国王马首是瞻的官吏。

    不过,或许正如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要经过漫长坎坷的过程一样,普鲁士王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如此。虽然颁布了法令,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父母的不配合,师资资源的缺乏,教育水平的低下等等。

    尽管这样,义务教育在普鲁士王国仍是大势所趋。腓特烈大帝继任王位之后,同样颁布了继续改进教育的各项章程。1763年,他制定的普通乡村学校规章,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制。

    这个规章要求义务教育最迟应从儿童5岁开始,到13或14岁为止;学校上课的时间规定为每天上午八点到十一点,下午是一点到四点。学校的经费则是从学生缺课的罚款和学费中出。

    但是在教学内容上,义务教育仍旧没有多少改进,仍是读、写、宗教教育、唱歌和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孩子们每天在课上就是背些死板教条的东西,什么意思都不懂。那时候,不仅孩子,连家长都要发问,为什么非要强迫大家去上学呢?

    多么像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情况。

    ▲普鲁士第一所简单的一室学校,位于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建于1773年,现在被用作学校博物馆  |  来源:个人(Harald Rossa)

    不管学生和家长懂不懂,义务教育还要强制施行下去。对当时的普鲁士来说,控制国民的教育至关重要。普鲁士之所以能够崛起,靠的是强大的战斗力,严苛的服从和纪律。普鲁士之所以施行强迫的义务教育,首先当然是为了摆脱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其次还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统一臣民,培养他们的服从性。

    但是,不管普鲁士的用心如何,对于世界教育来讲,普鲁士王国施行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孩子接受教育,成为了一种普惠式的权利了,无论来自贫穷还是富裕阶层。

    在18世纪末,对于国家和社会,有为学校提供经费的义务,对家长来讲,有送孩子入学的义务。

    这是在义务教育之前的教育中是没有过的。

    这是人类在近代以来的进步之一。

    02.

    更早的教育

    正如视频中所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但是去上学的只有特权阶级,比如皇家贵族、宗教领袖还有皇家贵族。对于下层人民来说,读书上学与他们根本没有关系,下层人民的孩子差不多能走路、会说话就得准备工作了。虽然古罗马共和国的初级学校也对平民开放,但是只针对男孩。

    此外,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基本都是针对提高学生某一方的技能。比如古典时代的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公民与政治家。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则是为教会服务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教义,为教会培养人才,学生也都是僧侣。比如那时候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等等。这些僧侣结束这些学校的学业后,还可以通过考试,注册成为大学生。

    ▲中世纪大学上课场景 | 来源:nonfiction.fr  

    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位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大学,还有法国的巴黎大学等。这些大学虽然也有教会的身影,但和后来的义务教育不一样,学生不是被强制去上学,而是自愿选择上学。

    比如说博洛尼亚大学,由于教师的薪水完全由学生的学费支取,要是不想被学生叫嚷、扔石头,老师们最好认真上课。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很强的主动权:罢课、迁徙,可能还有殴打老师的举动。

    学生看起来有点不够尊师重道,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们背井离乡,在意大利求学的日子未必好过。难免遇到房东坐地起价,或者受当地市民欺负,于是这些学生组成行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就这样,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于学生的行会组织,直到14世纪,它都完全由学生控制运行。

    学生的行动甚至还得到了国王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官方承认博洛尼亚大学的身份,并且规定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从法律上保证了师生们学习和研究的自由。

    教师们也不甘示弱,自发组成教师行会,为了避免糟糕的教师混入影响声誉,行会设定了教师入会资格考试,通过者可得到执教许可证。若是考取文学硕士,教师就可教授人文七艺课程;若是想教授更高级的法学或是神学课程,须得考取博士。这便是现代学位制度的最早形式。

    博洛尼亚大学兴起的同时,法国的知识中心也发生了变化,知识的传授不再局限于修道院,更多是由神职人员在主教座堂的附属学校授课,巴黎圣母院下的巴黎大学是其中成型最早,最为有名的一所。

    与学生主导型的博洛尼亚大学不同,巴黎大学是教师主导型大学。一来,教会直接发薪水给教师,他们不必依赖学费收入过活;再者,只有主事才有资格颁发主教区的执教许可证,这就相当于教会控制了学位授予权。

    从这点来看,「黑暗」的中世纪自有一股活泼泼的精神,在教育上,尽管未能覆盖全社会,但比之现代国家大规模实行义务教育后所呈现的僵硬、教条,亦有优点。

    至少在那个时候,人们不会对上学感到焦虑。

    那时,学习、教育,在师生之间,更像一种自治式的共同体,并有一套为师生共同的知识生活提供适度保障的完整体系:学校有固定的教师,有院系,有统一的课程,有考试,有学位等级,教授治校、追求学术自由(这个传统倒是沿袭至今)。

    以教育而言,未必古不如今。

    03.

    焦虑的根源

    对比人类上学的历史,可以发现,直到义务教育开始,人们才真正对上学普遍感到焦虑。说到底,是因为义务教育如何实施、为何目的而维持,都是由实施义务教育的政府说了算。

    而在教育上,政府的目的,并不纯粹。

    拿普鲁士王国的义务教育来看,它是伴随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所产生的。特点是要让学生服从、守纪律。学生被灌输的是同一套模式、同一种思想,以一种流水线、标准化模式的方式,为普鲁士王国培养出合格的士兵。

    所以德国有名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没有一个是普鲁士地区的,而普鲁士只有打仗厉害的将军。普鲁士的义务教育让人失去了自主的思想,也就无所谓艺术创造了。

    然而,人类对教育的梦想,除了用义务教育让穷人孩子也能有机会读书认字外,当然不能因此同时放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要把人教育成为具有现代理性的人,成为懂得尊严与价值、并能够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所以,普鲁士或许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地方,但未必是教育最出色的地方。

    就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Johann C. F. Holderlin)说过:

    「德国有工匠、有神甫、有思想家,有主人和仆人,有年轻人和老人,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我们首先要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德国人。」

    这提醒我们,或许当下我们对上学的焦虑,真正的焦虑乃是一种无可奈何,对国家在教育上表现出来的强制性的无可奈何。

    不管现状如何,能否改变,我们对此都当有反思:

    谁能决定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当我们不想接受这样的教育时,我们能否自由地选择离开,寻求更好的学校教育?

    能否在国家强制教育之外,社会可以自由创造新的办学形式?

    ......

    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教育,这也应该是人的基本权利。

    人类教育之路,依然漫长。■

    ▼一张图读明白我们对上学的焦虑,从什么时候开始

    你想变得更明白吗?快关注公号:明白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对上学感到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kh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