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边城

作者: 昈_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8:26 被阅读48次

    上次读《边城》还是在中考结束的暑假,留下的唯一印象是结尾的大坑。这次则是在结尾处“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中的“灵魂”二字上,轻轻圈了几下。

    《边城》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清澈。“灵魂”二字直愣愣地闯进眼里,让我得眨眨眼睛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因为纵观全书,一切的词语与意象都是真实存在,或是稍加想象即可构建于脑海的。安谧的茶峒古城,豆绿色的河水,如浮在空气中的水中游鱼,翠色逼人的篁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不知是否是作者的刻意回避,如“灵魂”般飘远而沉重的词语似乎从未出现。

    我确实热衷于使用这样的词语,源于不敢确认自己所握住的现实。所以对我来说,边城是任何作品都无法匹敌的美学高度。它清澈的如同水晶,如同溪水,如同一部抒情的散文诗。

    不由得想到汪曾祺的《受戒》,同样的平和与清澈,不同的却是,在边城这样一个“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桃花源,作者却用“死亡”贯穿整书。

    翠翠恐惧祖父死亡,在第一次端午看船时便已有了开端——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昨天晚上发着高烧读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止不住地流眼泪,睡觉前头疼到怎么躺着都不舒服,却做了个极为安逸的长长的梦。梦见了去世的爷爷,梦见了从前虽不常见面,但一见面时光就会慢下来的日子。

    一切我喜欢的人都会比我先离去,但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有人说边城是一部悲剧,因为所有人都善良地近乎于纯粹的自然。而我却觉得,边城是一部悲剧,因为善良的人们终将死去。

    天保大老十六岁,却跌进水里淹死了;我所喜欢的那个时而“狡猾”,更多温和,却仍有自己的小脾气的祖父,怀着沉郁的心情,留下了一句“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于一个风雨埋了白塔的雷雨夜,无声息地,去世了。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的喊了一声。接着南方又是一颗流星划空而下。对面有猫头鹰叫。

    想到去年看朗读者,听徐静蕾读早已看过很多遍的《奶奶的星星》,她痛哭流涕,董卿满面泪痕,我不知所措地握着笔立在电视前。——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喜欢这两种把死亡美化到极点的说法。星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是最难以触及的。我热爱渺远的一切,希望死亡是拥抱每个善良的人,而非“抓走”。

    钟情于沈从文的语言。

    他的语言这样美,却敢于用叹号。我似乎已经很久都没有用过叹号了,记得好久之前有文章讲,敢于用叹号的人是有勇气的人。因为这意味着不能如句号与省略号来掩盖情感,凭读者揣摩猜测——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人说他太过于像散文诗,所以不乏拖沓。我却觉得,拖沓与否,全凭心境。辉女神说,鲁迅的高超在于他的文章不能删去一个字。精炼是力量,而缓慢亦是一种美。

    没有人会如沈从文一般,写下“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感慨于一年前自己在书上留下浅淡铅笔印记的语句依旧动人,亦是惊叹于自己像是触碰到了沈从文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

    他把一切现实中我们急于逃避的东西,写的从容不迫,清澈如一。

    “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会边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m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