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沟通与自我》
(一)当孩子不符合期待
摘抄
1,一般父母遇到熟悉的过往经验,往往发展出惯性的应对模式,不自觉的被愤怒占据心灵,无法看清问题
2,教育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过程。
3,焦虑是心理感受,牵涉到价值观、过往经验与复杂的心灵状态,有时头脑很难控制。
4,谈论教育问题时,使用体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的辩证,会比专谈理想还要更有效率
5,一再重复相同的应对方式,却未觉察自己的生命历程,未静下心来重新思索问题,只是被惯性应对带着走,问题就永远是问题,很难找到解决方案。
6,徐国能曾在散文里写下一句饶有兴味的话,“在温暖的活不下去的午后……”为何温暖的午后却活不下去呢?因为长久以来,将自己浸泡在冰冷、孤独的水域,温暖反而让人感到窒息,既不想待在冰冷的异境,又不适应温暖的气息,正是渴望爱,却又怕爱……
7,除非是自己想要改变,不然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因为魔法是由自己施展的,并非由他人。
感悟:
“在温暖的活不下去的午后……”对我触动太大了。
七十年代大家都在生产队里。父亲是队长,带领着队员干活忙的不可开交。我小时候他从来没有抱过。母亲为了挣工分,为了能吃饱饭,陀螺似的转。在我的记忆里只有:黑暗、孤独与害怕;还有饿的咕咕叫的肚子;再有就是犯了错,被母亲打。记忆里从来没有过温暖与爱。感觉是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人到中年了还是渴望爱又怕爱。
从看了学会与内在的小孩和解那本书才开始试着与内在的小孩和解。但是效果不理想。希望自己能坚持到和内在的小孩和解。
(二)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沮丧
摘抄
1,自责呈现一种困境,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只是在情绪中打转,教育的现况并不会好转,反而削弱了个人的力量。
2,要改变孩子的习惯性行为,我往往怀抱最大的希望,但有最坏的打算,使自己心中保持最大的热诚,不至于因孩子回到惯性或未挣脱惯性便感到沮丧,使自己能够静心看见孩子的正向转变。
3,身为教育者的父母与师长,即使很努力教育孩子,也不一定看得见孩子的具体成长,那么教育者给予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即使我们看不到种子,发芽等不到树木长成,只要这些孩子能真正感受大人的关怀与爱,就是一种珍贵的资产了。
4,教育者要谦卑,要觉察,但不要自责,其余尽力而已。
5,调整自己,正视自己的内在价值,能以更缓慢的心灵、更大的视野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6,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一个人的成长路途,因何时、何地,遇上何人、何事而有了转机。唯有尽力而已。
感悟:
儿子高中二的时候,不想学数学,跟着别人去打架……变得我不认识了。感觉他好陌生。感觉自己很失败,怎么越培养越差劲呢?苦闷郁闷哭泣……虽然有这么多情绪,应该是所有父母的共性吧,一直没有放弃他,最后他高考的结果还是好的。所以要相信孩子是想学好变好的。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一直在他身后。
(三)割腕女孩
摘抄
1,一旦我们急着指正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防御机制会快速启动,我们也就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更不可能改变他们。
2,我的目标是让她多接纳自己,当她接纳自己,便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努力,不恰当的行为自然会改善。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心中常纠结着大量的情绪,期望与骚动,常轻易的将问题导向对抗,而忽略心中真正的渴求。
3,他们不仅不被大人认可,内在也不为自己接受,因此衍生出自己就是这样没用的观感,为青春蒙上一层阴影。但是,并非用外在的规条、外在的说教或者一味的责骂,就能解决他们内心的困顿与纷扰,而是透过耐心探索,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问题,进而给予他们支持,为他们寻求问题根源,陪他们走过不安的岁月。
4,我只是在帮助他澄清自己内在的过程中,帮助他了解自己而已。
感悟: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在任何事上都适用。
2,了解自己简简单单的4个字,但是太难了,我都人到中年了还不太了解自己。不知道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