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秋混战的“黑暗森林”

春秋混战的“黑暗森林”

作者: 蜗牛的奇妙旅行 | 来源:发表于2021-09-13 12:31 被阅读0次

    周王室权威的消失,是各诸侯国自主和混战的信号。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成了当时社会的常态。

    咱俩关系好,那肯定打仗得联盟,你要打我也抄家伙,我要打你也抄家伙;

    咱俩关系不好,那就你一拳我一脚,互殴呗,谁还没两兄弟;

    今天你抢了我女人,那明天打一仗;

    今天我收留了从你那逃出来的人,那明天干一架;

    你承诺不兑现,借钱不还,必须得讨伐你;

    你坐地起价、趁火打劫,不能忍,必须讨伐;

    你的祖先害了我的祖先,我得报仇……

    我严重怀疑,一开始就是因为面子或者闲来无事,找个茬消磨消磨时间,不干点活好像对不起自己诸侯的称号。

    没想到,渐渐的,局势升级,由一开始的流泪不流血,慢慢地流泪又流血,户外运动成了生死攸关的战争。诸侯纷争逐渐开始以消灭敌人、扩大疆域、提升实力为中心,形式变得严峻且残酷,动辄便是生死存亡。

    国与国之间如此,国内斗争同样升级。一开始只是限于国家继承人之间的斗争,后来臣与臣、君与臣之间的死斗也屡见不鲜,于是局面就变成了:

    你比我强,抢走了我的荣誉,所以我要杀你;

    你权利比我大,我想上位,所以我要杀你;

    我们支持不同的继承人,所以我要杀你;

    大王杀兄篡位,所以臣要杀君;

    大王荒淫残暴,所以臣要杀君;

    大王不给臣子升职,或者臣子害怕被穿小鞋,所以臣要杀君;

    臣子被胁迫,所以臣要杀君……

    在那个时代,做人不厚道招人怨恨,所以会被人杀;做人太厚道没有防人之心,所以会被人杀。杀心易起,克制反而更难。

    在那个时代,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人们用鲜血得出的结论,而且得处处设防,防父母防子女防大臣防君主防同僚,一不小心就死得冤枉之极。

    在那个时代,人心难测,杀人如杀鸡,王室公爵走下神坛,杀了就杀了。任你前一天威权赫赫,后一天也有可能众叛亲离。

    我想,《三体》里头的“黑暗森林法则”同样也是此时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后人总说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社会混乱呢?最根本在于,人们逐渐失去敬畏之心。

    西周立朝近三百年,原已经建立较为系统的社会秩序,比如君臣父子,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以德治国,礼乐治国等等,所以大家对君臣、夫妻、亲子、家国关系都有基本的伦理或者制度规范。这种或明文规定或心照不宣的共同认知,搭建起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而从春秋时期开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这类规范的敬畏之心,所以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敢做,难怪孔子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够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制度。

    敬畏制度,敬畏伦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混战的“黑暗森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qf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