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离开齐国回鲁国的路上,孟子脸上似有不快之色,这让弟子充虞感到有点意外,于是问道:“记得夫子以前曾听教导我们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可老师怎么自己有怨尤之色呢?”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实际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统治者能够克己复礼,恢复周公的礼乐制度,但是处处碰壁,只好收起行囊,打道回府,专心教授弟子,整理典籍。
有一天,他感慨说:“当今天下,没有人了解我啊!”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而是说没有人懂得他为什么主张复辟的主张,这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也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为了这个理想而四处奔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老子、长沮、桀溺等智者,还有齐相晏婴、楚国令尹子西都曾阻止自己的君王重用孔子。
子贡就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说,我不能说服诸侯们推行礼乐制度,像一条丧家犬,我不埋怨命运对我不公,也不怪罪其他人不理解我,但我不会改变遵循天命,探索治世之道的人生追求,大概只有上天能真正理解我吧。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郑国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东门外发呆,子贡等人到处找老师,有一个人就告诉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个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找到孔子以后,子贡就把这些话讲给老师听,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达观的自嘲中,难免有一丝失落,所谓丧家之狗,就是没有主人,感慨他的主张不被诸侯采纳。
对充虞的疑惑,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彼一時,此一時也。我一直遵循孔夫子的这个教导,专心学习平天下之道,但是现在我明明有望辅助齐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齐王却不能用我,我怎么能没有不快之心呢?
从历史上来看,每隔五百年一定会有圣王出世,也一定有辅佐圣王的贤人出现。如今从周朝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七百多年了,从时间上看已经超过五百年了,而且从时势上考察,出现圣王的机会已经具备了。
可是,大概上天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吧。如果上天有平治之命,当今之世,能够充当辅佐重任的,除了我孟轲,难道还有其他人吗?你说我为什么不高兴?”
显然,孟子不是为了自己的境遇不顺而不快,而是为了不能为实现天下大治而出力而伤感,自己明明有这样的能力,时势条件也具备,可是上天不给这个机会!
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悲天悯人啊!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摄相事,脸上露出喜悦之色。有弟子就问问,不是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吗?”
孔子说:是有这句话,但是还有一句说“乐其以贵下人”,身处高位,有了权力,就可以重用贤人来一起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难道这不应该高兴吗?
无论是孔子的乐,还是孟子之不豫,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心怀天下黎民百姓。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