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最捷径的办法无疑是看一部关于他的影片。难得的周末闲暇,看了一部有关丘吉尔的的电影《至暗时刻》,从而让我了解了丘吉尔,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英国。
《至暗时刻》拍摄的背景是1940年的二战前期,由于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力推的绥靖政策,让德国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比利时、卢森堡先后被攻陷,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英法联军大溃败,30多万军队被德军包围到敦刻尔克,面对着德军的恐怖战力,英国内阁面临的是抗战或是投降的最为黑暗时刻。
在这历史的关头,时66岁的丘吉尔,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这时候的欧洲政坛在德军的压力下可谓万马齐喑,英国本土虽然还没被攻击,但是30万英军将士全都被压在敦刻尔克,全军覆没似乎在所难免。
以前曾经看过电影《敦刻尔克》,影片描述的是英军前线危机,英国民众冒着德军的空中狂轰滥炸,在政府的号召下,用普遍民船营救出海峡对岸陷入绝境的30万英国精锐力量,从而保存了抗击法西期侵略并赢得最后胜利的有生军事力量。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胜利大撤退前,在英国政府上层竟然还发生一场尖锐的斗争。
在这个最为黑暗的时刻,几乎孤立无援的丘吉尔凭借着一股莽劲扶大厦将顷。影片把丘吉尔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拍摄,他既有无比坚韧的钢铁般意志,有非凡的让人折服演说才能,有无与伦比的才智,但也有许许多多人性的弱点,正是这些“缺陷” 富于了他极端特别的个性、独到的聪明智慧,当乔治六世国王问询前首相为何引荐丘吉尔成为新首相时,他说:丘吉尔看透了希特勒!
第一次面对公众发表演讲前,会紧张得不断的修改的演讲词;在战事会议中暴露出自己对于军备的无知;他肥胖臃肿、酗酒过度、蛮横粗暴。战时会议的过程中,还会遭到同僚的公然质问,而自己只能用咆哮来反对。在于国王共进晚餐共商国是时,他不停地喂桌下的狗。最为无助时,甚至在自己的妻子面前表现得像个孩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怯弱鲁莽”的平民形象,却衬出他的英雄不拘小节的性格。他在当选首相时在议会中演讲:“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他这种憾天动地的气势,能够在同僚的咄咄逼人和政治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反抗主张。
他说:不懂改变的人,最后什么都改变不了。万马齐喑之中,他改变了国王和政敌的想法,成为英国的强心剂,也成为当时欧洲最后一束希望的曙光。
整部影片其实最大化的表现出了丘吉尔从政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迟疑和困惑无助。
对于坚持而绝不妥协的他来说,简直如同扛着一颗巨石在爬山。自己所领导的内阁面对当时的局势根本就束手无策。当他指派加莱的4千兵马吸引德军的火力,却在一天后就被全灭;当他躲进厕所,偷偷打电话以近乎哀求的语气向美国方面求助,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拒绝。这样无助的场景,简直让人心碎。
所以,当我看到丘吉尔坐着电梯在一片黑暗中爬升时,会不由自由的被这位无助而倔强的老头所感动。
在战斗与投降的选择前,丘吉尔也曾犹豫不决,他的强硬态度一度成为参政以来的最大压力,而他也几乎可以说是凭着最后一口气在坚持。他想过放下,但是又不能放下。因为他肩膀上抗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政治前途,而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于是走向民群众,在地铁倾听每位民众的意见,无论是男人女人或是儿童,都握紧拳头对于向德寇投降说:绝不!也许丘吉尔从亿万民众的意志中感受了伟大的力量。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直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他在民众身上看到了抗击侵略的力量所在。所以议会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我们要在海洋上战斗,在滩头上战斗,在天空中战,绝不退缩!
听听影片最后他那动人心弦热血喷张的演讲吧: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暴风雨般的掌声,代表了人民的无限支持。
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但英雄总是站历史潮头,引导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