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柏同学一起看了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部话剧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最懂女人的男人”茨威格之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很久以前看过原著,因为当时年幼无知,经历太少,所以根本无法体会主人公的命运。
原著讲的是一个陌生女人幼年丧父,跟着母亲生活。
在她13岁时,她家隔壁搬来一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青年作家——R先生。
他们第一次见面,R 先生“多情”又“温柔”的眼神让她不能自拔,瞬间对他产生了好奇、崇拜、爱慕之情。
她之前不爱读书,可是为了离R先生更近一点,她开始狂读书,苦练钢琴,并千方百计去“窥视”他的生活。
13岁的女孩,世界本来就不大,却被R先生填满了。
她16岁,她妈妈要改嫁给一个远房亲戚,带着她搬家了。
就这样,一个小女孩最纯真美好的“梦”硬生生地被打碎了。
16到18岁之间,是女孩青春正发育的时间,随着身体的觉醒和情感的萌生,她越来越想念R先生。
继父对她很好,她谁都不爱,只爱R先生。
她多么想和R先生谈恋爱,想把自己“奉献”给他。
于是,她不顾一切奔赴维也纳,和R先生前后有过三个疯狂的夜晚。
他们的每一次狂欢,都令她欣喜若狂,对R先生来说,只是和一个陌生女人的一次身体的“艳遇”。
她怀孕了,为了不让R先生产生反感和焦虑之情,她决定不告诉他。她一个人去贫民窟产科生下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过上和R 先生一样的生活,她开始“卖身”了。
她接受一个个富家子弟的爱慕和物质给予然后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换。但是她死也不答应他们的求婚,为的是她的灵魂保持自由。
她还幻想着有朝一日,R先生会想起她,然后回来找她。
有一次,她遇见R先生,直接抛弃了正给她提供物质帮助的爱慕她的男人,去和R 先生过了最后一夜。
第二天早晨,连R先生的仆人都认出了当年的那个邻家女孩,R先生却看她一脸生疏的样子。甚至还为那一晚为她付了钱。
她孩子死了,她整整40个小时没有合眼,在孩子的床前,在绝望和失意里,她给R 先生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然后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原著。虽然媒介,形式,手段变了,故事却基本上保留了原著的模样。
话剧中的男主角叫W先生,他在剧中并没有出现。让人惊叹的是,一个女人完美的演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话剧,惟妙惟肖,比我当时看原著还令人印象深刻。
肢体动作、服装搭配、演技、台词、音乐、背景,道具都做到极致,作为观众完全被带进另一个世界里,与故事里的主人同悲喜共命运着。
这是话剧给人带来的感官感受,而它对人的精神洗礼更是不可小觑。
当然,茨威格的这部作品充满了多义性,我想不仅仅局限在爱情这个层面。
但话剧却是单纯而形象地带我们重温了一场“凄美”又“惊艳”的爱情故事,我在这里也只站在爱情的层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那么,到底是什么酿成了陌生女人的这场悲剧命运?
一 她忘了: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
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单方面对W 先生的爱慕和喜欢,是她自作多情地开始,自作多情地结束。
她心甘情愿为了W先生拒绝其他一切的爱与追求;她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身体交付于他,任他使唤;她心甘情愿为他怀孕,为他生孩子;她心甘情愿为了他的孩子“卖身”;她心甘情愿在W 先生的每个生日里托人为他送一束玫瑰花;她心甘情愿不给他增添一点点烦恼而是自己承担一切;她心甘情愿为W 先生而活,为W 先生而死。
而这每一个“心甘情愿”都推动着她的悲剧命运,这明明就是她自己选择的啊!
她大概忘了,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
二 奉献,是女人悲剧命运的的“万恶之源”
女主人公在整个一生中都在奉献,奉献情感、奉献身体、奉献灵魂、奉献自己的全部。
她说,从她遇见W 先生的那一刻起,她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到死时,她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W先生身上。
可见,“奉献”是她一生的主题。
奉献就意味着不一定有回馈。这种不确定性也成为她悲剧人生的“致命”要素。
W 先生连她都不认识,她却一如既往疯狂地迷恋着对方,并且为了对方奉献了生命的全部,到死也不知悔改。
她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一份事业,自己的一切幸福与快乐,她却放弃了拥有,而是把自己的整个世界都给了W 先生,一个根本不认识她的男人。
这本身就是一个女人幻想出来的世界。
就算是幻想出的世界,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没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尊严、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哪怕小小的一份存在感,请问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死了,也未必能解脱吧?
我想,没有一个男人喜欢听女人说:我是为了你才这么干的……类似的话吧。
所以,奉献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美德。
现代社会里,男女更是平等。
一份爱情里,两个人要互相爱对方、呵护对方,也同时都在享受爱情带来的快乐,没有人应该扮演“奉献者”的角色。
如果有了,还用说么,只能是悲剧一场。
三、女人如果人格不能独立,只会是男人的“附属品”
剧中女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悲剧人生,也因为她根本没有养成自己完整的“人格”,更不要谈独立了。
或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女主人公从小对世界的认知就存在缺陷,也从小对大人的世界充满“窥探欲”。
她以为她的所有举动都在保护她的自尊,其实她根本不懂得自尊是什么?更别说自爱了。
她怕自己的情感困扰到W先生,她选择疯狂的暗恋;她怕自己怀的孩子使W先生反感,她选择不说;她明明心里在埋怨他,埋怨他薄情寡义、埋怨他冰冷无情,她却口口声声说是在爱着他;她明明可以去找他,去和他说清楚,说不定命运会截然不同,她却什么都没有做。
她以为自己很懂W先生,其实则不然;她以为她所做的一切会成为W先生无数爱慕他的女人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其实她成了W先生无意识“情感”的里“最失败”的一个女人。
因为就算W先生认出了她,她的“不独立的人格”也会使W先生真正产生厌恶和反感。
很多时候,爱与恨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骄傲与卑微也是一样。
她对W先生狂热的爱也使她生出了潜意识里的“恨”;她想“骄傲”地做一个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女人,然而却活成了最卑微、最悲剧的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