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却并不放松。
隔天去超市里买一次菜。家门口有个大超市的好处就是家里无须囤货,只要够勤快,可以天天尝鲜。以前婆婆家有地,总是将一个星期的蔬菜都为我们准备好,所以冰箱里有什么,搭配着吃就可以了。现在一早就要想着吃什么,换花样,不重复。也是另外一种脑力劳动。
最主要的是要克服掉之前养成的懒惰习惯,不再只是指望着冰箱,走出家门,走进丰富的菜市,主动做选择。
这样反而让我发现了一些规律,超市里的肉类,早上买是最新鲜的,量多,选择的空间大。这规律肯定不新奇,只是对于我而言,像是阿里巴巴打开了一扇门。那些整齐排列在柜台里的前腿肉,后腿肉,里脊肉,五花肉,筒子骨,精肋排,龙骨……在亮堂堂的环境里,都呈现出最光鲜的一面,等着被人带回家。
反复实验过几次后,又发现前腿肉炒出来比后腿肉好吃,因为肥瘦比例适当,肉不容易柴。龙骨炖的汤比筒子骨炖的要好喝,没有那么油腻,还带着一点炖烂的肉,软而香,儿子最喜欢这样吃。
前天和朋友们聊天,平素不下厨的Jess ica 欣喜地和我们分享: 居然做出了一桌子菜,还挺好吃的。大家问她怎么做的,她说脑子里想着菜的样子,就做出来了啊。
真是这样子的。想着菜的样子,佐料的搭配就清晰了,炒制的过程里,也会懂得怎么控制时间,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当然肯定不止于此。爱美食,爱生活的人,总能想办法达成愿望。
井冈山豆皮炒肉在“九思”吃了一次豆皮炒肉,对那道菜念念不忘,再去的时候,就上了心,特意问了这豆皮的产地。万能的淘宝马上替我搜到了:井冈山豆皮。
豆皮买回来之后,并不能马上入菜。要下冷油,待油温慢热,色变至金黄,马上捞出,沥油后冷藏起来。入菜前,先用热水泡软,待肉炒香后加入,最后配以辣椒增味。
这种豆皮胜在嚼有韧性,不比其他的豆类食品一下子就软化在口里了。豆制品特有的香味和柔嫩多汁的前腿肉香揉杂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口感。
家常羊肉
第一次做家常羊肉,问了先生好几遍,生怕步骤会弄错。
羊肉是公公之前就炖熟了的,我们拿回家来简单加工就可以了。不能浪费了老人家的一番辛劳,一定要做出好味道来。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做这道菜的。
昨天看《小森林冬春篇》,印象较深刻的场景是大家一起做纳豆糯米团。我想也许不是因为在雪的掩埋下发酵的纳豆有多味美,对于市子来说,和母亲还有邻里一起打制年糕的过程才是至美的回忆。
存留在我们味蕾上的记忆,不仅仅是因为食物本身烹制的成功,还因为它们总是会引出很多久远的画面。或许是小时和妈妈在一起吃过的,或者是与闺蜜一次开心聚会时品尝过的。
有人说,食物的味道里包含着制作者的心情,是喜悦还是忧伤,都能从中品尝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么神奇,反正我在做这道家常羊肉的时候,是很用心。将姜片放热油里爆出姜的香味,再放羊肉翻炒,酱油,盐稍后入味。接着放水用大火焖,直到汤汁变得浓稠,放点点味精,最后蒜叶加入,起锅。
仅用汤汁,就下了一碗饭。
墨鱼炖排骨墨鱼是朋友托人从滨海城市买来的,个头不大,肉质柔软鲜嫩。
取几个放火上烘烤一下,让墨鱼骨和肉分离。然后洗净,切丝,同排骨一起焯水后,便可以开始炖了。
炖的时候放点料酒,墨鱼骨也放入其中,大火20分钟,然后转小火一个小时。
朋友炖汤还喜欢把生鸡蛋带壳洗净,放入水中一起炖,浓汤渐渐浸入蛋中,这样煮出来的蛋,超级美味。
把高压锅里的汤和料都倒入砂锅里,放盐,再炖。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我不知道,只是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的汤汁更浓郁。
上桌前撒点葱花,样子好看,还香。
素炒莴笋丝
儿子在饭店里吃了一次莴笋丝,上面盖一层肉沫,直说好吃。
回家也做了个简缩版的,只是没有码肉沫。莴笋丝切丝颇费劲,只能做到切细,但不能做到细得均匀。
放猪油,盐,出锅时加点红椒丝,保证食材的原味。
儿子说还不错,只是不如饭店里的那般味道。
我所知道的食客,喜欢买菜,亲自挑选新鲜食材。喜欢做菜,菜谱全凭经验+大胆的创新。喜欢看人做菜,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无穷尽的好奇心。从来都对自己出品的菜式无限肯定,即使筐瓢了,也从无愧色,绝不受打击。反而兴致勃勃和你探讨问题在哪里,以待下次改进。
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食客,简直是人生的大赢家。爱吃,想吃,能吃,他们从吃味里得到的,已然包含了最深刻的人生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