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我所说的“深厚纽带”,意思是指让纽带变得很长,长到能够一直联结到极其深远的内心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深层次上尽可能地往深远发展,甚至深远到“无限远点”,那么只要在这一点上是联结着的,对方走到天涯海角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彼此在心灵的最深处联结着呢。
感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纽带,不必短而强劲,短而强劲的纽带是一种控制关系。只有让对方越来越自由,彼此之间仍然联结,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深厚纽带。所谓短而强劲的纽带,父母对孩子有诸多的限制,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孩子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只有深深地依赖父母这种不能断裂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对孩子个性的抹杀,看着好像孩子听话乖巧,实在不能存在自己的思想。因此,不要害怕孩子的远离,尤其在孩子成年之后,开始谈恋爱之后,给他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机会,独自成长。
摘抄:如果自己有自己的人生,孩子也有孩子的人生,那么亲子之间的联结就会非常深厚。
感想:看似这种亲子关系中有太多的疏远,其实反例是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有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对对方的认可。有时候这种关系中不能理解某些做法,只要有信赖存在,就已经是关系的最好的状态了。能够信任他也是最大的尊重,比更多的嘘寒问暖都顶用。
摘抄:烦恼和困惑本身不是问题,而明明存在问题却不好好思考,这才是问题。
感想:避免烦恼和困惑,对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人生有断而烦恼和困惑很正常,有纠结也很普遍,这是人生的常态,不用害怕烦恼和困惑搅得我们坐立不安,只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哪怕无法解决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有多种想法存在,想法变来变去都是正常的。不要去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会少很多烦恼。
摘抄:内心怀揣着很多纠结的同时,又能够有耐力忍受下去,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成年人”。
感想:如果只认为快乐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那么人生就有点单调无趣了。有纠结、有烦恼的生活就像是雨雪天气、甚至有雷暴天气,经过这样风风雨雨的天气之后,晴朗的天气才让我们觉得户外真的很舒服。
摘抄:所谓“相性”,也就是投缘不投缘,在亲子之间也会存在。不过,在想到“我跟孩子相性不合”的时候,不如重新审视一下夫妻关系,说不定就明白原因了。
感想:有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不“投缘”的情况,仔细想想这其实也很常见。子女会遗传父母身上不同的基因,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于父母亲,与父母有不同的喜好、思想、性格,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为什么总是要喜欢跟自己很像的孩子呢,毕竟这样的概率很低。跟自己很像,关系处理就不用动太多脑筋。与性格迥异的孩子相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改变也更多,要多花一些心思,而人总是在动脑筋这件事上天然懒惰,所以总是会头痛,这孩子怎么跟我一点也不像。此外,夫妻之间也总是有矛盾存在,有时候孩子像对方,我们就会把对另一方的不满投射到孩子那里,“这孩子怎么跟你这么像”类似的抱怨话语总是会脱口而出。不如,先处理好去夫妻之间矛盾之处,或接受、或调和、或改变,再去看孩子就会多一些欣赏和认可。
摘抄:通常来讲,说到养育孩子,什么都不如母子关系重要,但母子关系的背后是由夫妻关系来支撑的。
感想:好的夫妻关系,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转移到孩子那里,亲子关系也不至于有太大的问题。我们要警惕把对方的不满、牢骚、抱怨转移到孩子那里。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夫妻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心情舒畅的家庭氛围,关系也很难出现矛盾。可能是大家都愿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自己,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摘抄: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立和依赖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没有依赖的自立应当叫作孤立,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断裂了。正是那些能够适当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学会自立,甚至说适当的依赖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证也不为过。
感想:分清“自立”与“孤立”之间的区别。让孩子自立,就好像教孩子学习走路,总是在独立行走与扶着走之间反复徘徊。所以不要把自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立的开始可能只是一个苗头,还需要更多的依赖。随着自立的程度越来越高,依赖才会慢慢地减少。感到有可依赖的地方,自立才会变得更大胆。依赖是自立的最可靠的“双拐”,当你觉得自立很困难时,我的双肩永远可以让你依靠,这才是自立的信心来源。
摘抄: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孩子“存在”于此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够不断肯定孩子的“存在”,那么将来孩子长大了,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陷入自我厌恶之中。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在将来面对失败、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时,是陷入自我厌恶之中,还是能够肯定自己,重拾信心,这都取决于父母是否能肯定孩子的“存在”。
感想:即使孩子有很多缺点,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以有这样一个孩子来陪伴我这一生,而感到庆幸。或许这个社会是现实的,失败就等于否定,但家是一个例外,哪怕再失败的孩子回到家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依然能够感受到认可,依然会获得支持,这才是家与外在不同的地方。失败总归是失败,没必要去否定它。但家可以承受失败,孩子的存在才是家变得的有意义。而不是只有成功的孩子,才对这个家有意义。记得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进行人格否定,尤其是当他失败回到家中时,这才是家所能给他的温暖。
摘抄:爱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肯定对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爱对方,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
感想:爱对方,首先要认识到对方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有三个要素:自我认知,接受反馈的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自我认知,是指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边界有清楚的认知。能够接受负面反馈,是独立人格最重要的表现。自主性,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那么,尊重一个人的能力边界,不去逼迫、强迫他,尊重他的自我认知,甚至尊重他的脆弱,尊重他的自我选择,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还去爱。这的确有些困难,也不容易做好。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我们都不能确定自己对感情的分辨能力是否存在问题,我这种对待他的方式是不是可以称为“爱”。
摘抄:接受难以接受的东西是一种“家庭禅”,家庭是锻炼它的道场。
感想: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结婚,因为结婚意味着要处理许多复杂的关系,尤其是两个极不相同的人结合之后,矛盾和摩擦接踵而来。这时候,你会觉得夫妻关系很烦,当养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问题很多,你又会觉得亲子关系处理起来毫无头绪。实际上,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出现问题,都说明我们自己还有改变的契机,一成不变地活一世也实在太无聊。在各种关系中发现自己不能处理好的矛盾,这就是一个修炼场,不断将自己修炼的更完善,更成熟。只有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之后,关系才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多的困扰,我们也能容纳更多与我们不相同的人。
摘抄:养育孩子,就是养育一个既像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体验,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又必须负起责任来。孩子是“独一无二”“这才是我”的一种存在,没有任何与之相似的其他东西,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仅有的唯一一人,谁都无法相比。
感想:有了这种心态,孩子是什么样,我们都可以接受了。上苍赐我一个优秀的孩子,那是我和孩子共同的福气。上苍赐我的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孩子,说明我有责任让孩子知道,他并不是那么差劲,他也有他独有的特点、长处。我们若能站在理解不完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的感受,或许也能理解他的快乐为何如此简单,他的世界为何如此安静,他采用了一种对自己伤害更少的方式独自生活在美好中,而我们竟然视而不见,也就枉为人母的。不管孩子怎么样,不要奢求得不到的,接受已经给我们的,勇敢地说出:这就是我的孩子,虽然他并不完美,但他就是我“独一无二”的存在。
摘抄:在荣格心理学中,意识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包含无意识的心灵全部内容的中心是“自性”。“自我实现”是指处于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实现,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做那些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事。但“自性实现”不同,因为包含了无意识这个毫无章法的因素,所以做的一般不是能被他人称赞的事,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
感想:荣格说,人类在前半生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而在后半段应致力于自性实现。自性实现是活出无意识的那部分,那个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自己。那么从养育孩子这个角度来看自性实现这个问题,孩子总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如果从自性这个角度看,完全正常。但实际上我们却很难接受。接受那些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才是自发实现,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忍受这样的事情,这才是真的成熟。所以,河合隼雄先生说:“养育中的自性实现就是去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孩子。”
摘抄:“我”之中有很多自己不愿承认的东西,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接受是很可怕、很痛苦的。但是,自性实现就是要面对这些一直以来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并且还要把它们变为有用的素材。“如果可以的话真是不想面对、不想去做啊”,做这些事就是在进行“自性实现”。
感想:我真的不想面对这个人,这件事,但是如果要活成一个自发实现的人,那就必须接受这个人,这件事,甚至是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也完全接受。有时候为了和这个讨厌的人相处,我们甚至需要牺牲掉些什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牺牲也是自性实现的一部分,为了活出那个完整的自我,我们必须懂得舍弃一些自己珍视的东西。牺牲似乎是一个负面词语,但牺牲有它真正的意义,只有做出牺牲之后,再去审视我们的获得,就会心生喜悦。
摘抄:“我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走过一生。
感想: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性实现的道路上,我们同样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选择走在哪条道路上,也由我们自己。自性实现的道路曲折而布满荆棘,甚至比自我实现的道路还曲折,不知道你有没有胆量走在这样的道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