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天气也逐渐暖和起来,清明时节一过,各地的农忙就要开始了。记忆中在所有的农活里面,最繁杂劳累的就是种棉花了。清代诗人高杲在《棉花》诗中写道:“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白露一零雪球拥,松江淮北棉不重。诗中已经将种棉花到收获的季节介绍得很详尽:播种期为每年的三、四月份,七月份左右的时候棉花的果实已经开始成熟了,到了九、十月份就是大量收获的季节了。现在刚好临近清明了,老家棉花的庄稼地要开始耕种了吧。
小时候就开始帮母亲分担一些地里的活,只是家里地少田薄,我也并没有干多少苦活累活。孩子天性爱玩,哪怕干一点活也会叫苦不堪,而我最怕的就是种棉花,别的农活母亲只会让我帮衬些,但种棉花这个事也必须帮我当成一个正常劳力去做。之所以说种棉花是最繁杂劳累的农活,那是因为从播种、下苗、浇水、施肥、打农药、捉虫、拔盯、除叶、采摘、晾晒、铲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在里面,一年一半的时间要耗在里面去了,确实非常劳累。不过因为棉花的售卖价格高,而且可以给自家每年准备几床优质的棉被,庄稼人并没有多少牢骚,而且在那个年代也没有别的多的收入来源,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才能让人看到一丝希望。
每年这个时候只要一放学,村里的小孩回到家里就会放下书包去自家地里帮大人干活,这个时候也正是做棉帛(在农具的模型里面用泥土制作而成,是棉花下苗之前的载体)最好的时候。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冲到庄稼地里,然后各自帮家里做棉帛,这个活也不累,但是长时间的干肯定也会疲乏,庄稼地里的人也会相互聊天或是逗逗隔壁地的小孩解解乏。日落西山,农户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做饭,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大人们忙完农活哼着小曲,小孩子们异常兴奋,蹦蹦跳跳的,拿着自家的农具扛在肩上,样子特别的滑稽,不协调,夕阳下,孩子们的影子特别的长,远远望去归家的人们,那画面多么祥和而让人踏实。
庄稼人对于采摘棉花有句俗语“七月半,采斤半”,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年七月半(中元节,民间也称“鬼节”)的时候,就到了棉花采摘的时候了,到了七月半这天,棉花采摘要开始了,到了收获的季节了。我就是出生在七月半,所以我会开玩笑的说,我就代表着收成。采摘棉花的时候,棉花根茎已经有一米多高了,比我们好多孩子都高,我们就跟在父母后面采摘棉花。采摘之前会做些准备,首先一般都会穿长袖,穿短袖的话会戴一双袖套保护自己,棉花的叶子在胳膊上刷是很痒的,而且有时候还有些昆虫叮咬,所以必须要做些准备。装棉花的袋子上两边会有一些绳子,直接系在腰上面,袋子跟着人一起移动,也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庄稼人干活没有什么时间概念,都是给自家卖力,也不会偷懒想着早点收工。日头快要落山了,地里劳作的人反倒多了起来,在外做工的男人们回到家里也加入了采摘棉花的队伍里,孩子们也越干越起劲,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白花花的棉花早日采摘完,更重要的是赶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大家可以在家安心的歇息。棉花卖个好价钱,孩子报名的学费也会有着落,家里又可以添些物件,日子也会宽裕些。
昏黄的灯光下,孩子拿出作业本端正的坐在小板凳上专心的写着作业,父亲打磨着农具,厨房里母亲正在爆炒泥鳅,放着刺鼻而又美味的调料,那是男孩爱吃的菜,是父亲刚买回来的。村里的狗开始此起彼伏的叫嚷,我们知道,买棉花的商贩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