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我的小电驴坏了,转了一圈,找了一家修理店。
店主是个四五十岁的男子,店面大概十多平米吧,除了修理电瓶车,还兼配汽车钥匙。
店主给检查了下,发现是前轮的轴承破了,顺带还发现刹车片薄了,还帮着拧了两个掉了的螺丝。
前后大概十多分钟,收费35元。
实际上,我在店里耽误了40多分钟,期间,老板给另一个客户换了电瓶,还给另一辆车换了内胎。
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老板竟拒绝了两单生意。
表示忙不过来,仔细看店门口确实还排着很多等待修理的车子。
我默默的算了下,老板的时薪不低啊,除了成本少说也有一二百吧,比大多数白领工资高多了。
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路边默默无闻的小摊竟是“暴利”行业。
02
再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除了难还有些魔幻。
“1分钟读题思考、3分钟答题时间、最多3次登录机会、收到通知48小时内完成……”,这是今年很多大学生遇到的“Al主考官”。
Al面试是数字化技术和疫情下的产物,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抓取应聘者的动作、微表情和声音细节,分析应聘者的性格、情绪、动机等心理状态,甚至还有跳槽概率。
且不说这个技术能否测试出应聘者的真实水平。
但作为已经被广泛采用的面试方式,应聘者别无选择,只能适应。
所以,应聘者除了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重新熟悉Al面试流程、视频录制小技巧、面试题库及答题模板等,还要忍受重复答题、镜头的冷漠和内心的煎熬。
对本就举步维艰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整个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确实比较难,各家企业在增效无门的情况下,只能拼命降低成本,包括招聘成本。
近几年,身边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越来越多,每天和我们一样做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拿着几千块的工资,不知道跟他们当初的愿景有多大的差距,内心是不是也有惆怅和不甘。
03
周末,看了同学的视频,大概是给普通人的几点建议,其中讲到一点关于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本质是在量化宽松的周期里,资本的效率远远大于劳动效率,所以选择比努力重要。
第二点强调稀缺性和独特性;第三点指出要终身学习。
她讲的三点我都挺赞同,但适用场景可以再丰富些。
结合当下的实际,随着2000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尤其是近些年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在扩招,还有大量的海外留学生的回归。
一般意义上的高层次人才已经由稀缺变得宽裕甚至过剩。
很多专业和领域,既不稀缺也不具有独特性,一旦有优势,便会有大量的企业和人才涌进,蓝海迅速变红海;
况且个人的稀缺性和独特性都需要长期甚至几十年的钻研,毕竟像蔡志忠这种4岁开悟的人少之又少。
很多人是一边干着,一边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兴趣和志向。
04
但是,大多数毕业生面对的是眼前的就业和生存的问题,如何看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资本的效率和劳动效率的问题?
当前普通人能通过钱赚钱的途径无非是买房、炒股、创业和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比如科技。
可惜这些途径,哪个门槛都不低,而且风险很大,看看中国股市数十年在3000点徘徊就知道了。
买房,曾经以为一本万利的事情,现在正在重新洗刷大家的认知。
创业更是九死一生,科技行业投入大,不一定有产出,即便历经千辛万苦,可能很快被迭代。
所以,资本的效率也并一定高,更何况还有很多资本难以触及的领域,比如社区团购的折戟就是近些年最鲜明的例子。
05
事实证明劳动强度大,服务形式碎片化、多元化,难以标准化的领域,劳动效率越来越高。
今年夏天的时候,朋友家装修院子,花了30多万,小一半是人工费,一车沙子,从她家后院门口运到前院,50米不到,半天多一点时间,人工费是700元。
期间,她们家的工程也多次因为师傅没时间而停工,同时,师傅穿插在几个工程中,忙得不亦乐乎,每天还是早八晚五,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比上班打卡还准时。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稀缺性已经发生变化,曾经不值钱的重劳力,现在已经变得炙手可热。
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制造业重新站上C位 。
资本的效率正被平抑,而劳动的效率在提高。
0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就业形势都不乐观,但是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90年代国企工人大量下岗,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很难,但是去了私企和外企的那波人依然过得很嗨皮;2000年,去了外贸企业的大学生赶上了中国入世的红利,吃香的喝辣的;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是地产行业的员工可能早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
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是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很牛逼,因为他们的学生还没毕业都被订走了,福利待遇还不错。
同学的公司也为了招一批好的技术工人殚精竭虑。
就业难,但也不难,难的是供给和需求的错配。
如果能转变观念,紧盯市场需求,放弃偏见,努力提升实战能力,“难”也就变成了“易”。
养老行业、农村、农业……都需要大把的服务和运营人才。
同学有一句说得很好,要专注细分领域的专业,时刻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努力拓展自己的能力边际,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风口会变,但能力可以迁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