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千里江南
江南是中国千年古诗中一个特殊的符号,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脚步、撞击着诗人的心灵、胸怀,究竟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承载着如许的旖旎和厚重?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历史、文著,江南或清丽或明艳或斑驳或氤氲,犹如缱绻于生活犹如徘徊于岁月,万千言语一个江南,何不读江南、忆江南?
我们从小学必背的75首诗词挑选部分(虽然是部分已经占据了颇大的篇幅数量)以求探寻真正的古诗江南。
江南到底在哪里?
江南是一个泛指,比较正确的是指长江下游两岸或者南岸的金陵(南京)、广陵(扬州)、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京口(镇江)等大块区域,还有比如诗词中的镜湖水(绍兴鉴湖)、三衢(衢县)、枫桥(苏州)、永嘉等等也都属于江南区域。
为什么诗人偏爱江南
1、江南富饶
江南自古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气候更适宜农作物生长。
2、江南多士族
富饶之地除了农事之外子弟多习文,自然汉文化氛围、私塾、书院繁多有别于其他的地方,文人多了文人赞赏自己家乡的诗词自然多了。
3、江南少战乱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或改朝换代的主战场都在中原,江南多水加上长江天险不利大型征战;同时少战乱更容易吸纳各地远离战争的文人。
4、江南文化活泼民风柔靡
江南旧时多吸收岭南少数民族的开放奔放的文化与中原正统严肃文化中交融,让江南文化多了很多的活泼和柔糜,不太饥寒的平民生活状态又让这种活泼流行民间颇受诗人喜爱。加上独特的气候和文化氛围容易滋养美女才女,多被文人追捧。
下面我们会从各个角度来收集江南诗词。
江南风景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
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
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 “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 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5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雨亦奇,晴方好,人世西湖景不同
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6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关不住的春色,逃出墙的杏花......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江南人物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地描述了一个活泼的小牧童的形象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江南农家
6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 农家乐融融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6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 范成大: 梅黄杏肥,蜓飞蝶舞,寂静田园就在自然之间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日长篱落无人过,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江南情感
29.枫桥夜泊-唐.张继: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座枫桥愁苦千年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夜晚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5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江南春色绿,京口一叶舟,回家遥遥无期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