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死亡,是小学一年级放学。
在路口被老妈截住。
为了不在外面失态,老妈的脸拧巴到了一起。
奶奶去世了。
现在回忆,我只记得这一个场景,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一点印象也无。
再大一点的是姥爷去世,当时我在上大学,大人是事后通知我的,悲伤的感情,因为距离而减弱。
姥姥去世是在我结婚以后,躺在自己的家里,一家老小就在隔壁这么守着。
姥姥是食道癌,被病痛折磨了很长时间,这半个月已经起不来床,直到去世的前一刻,她还意识清醒着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最近的一次是二大爷去世。临死都相信自己能够被治好。是肝癌。
同龄人也有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
车祸,意外。
小的时候怕黑,长大了怕鬼,现在最怕的是死亡。
我不信鬼神,但一直希望他们能够真的存在。
期望有轮回,告诉我死亡不仅仅是肉体的腐烂,我们还没有结束。
迄今为止,我从未遇到过任何灵异事件。
《当呼吸化为空气》书名犹如诗一样隐晦地道出了死亡。
癌症导致的病痛和身体的极速衰弱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计划和思想,这是他开始写这本书的初衷。
迷茫和愤恨充斥了大部分的时间,作者一直在里面苦苦挣扎,但这绝不是作者想要诉说的全部事情。
相反,因为疾病,他不得不停下生活和工作,以至于不得不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生命。
故事是从作者追寻生命的意义开始的。
在文学和医院之间的抉择,对待病人态度的转变,将医生和牧师身份的完美结合,他始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和人。
作者用文字叙述这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作者的人生是极富内容的。
在与死亡这场搏斗中,不存在赢家。
“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作者曾经尝试去引导病人走过生命最后旅程,现在他尝试着引导自己。
但是这其中,没有什么对死亡的豁然开朗,更不可能欣然接受,能做的只是在不停地思考。
不要企图在书中找到答案,这些文字只是作者将自己最原本的思想历程记录下来。
这也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即便作者已经离开,我们仍然可以了解他的思想,与其交流产生碰撞。
通篇文章除了情感丰富之外,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在悲痛之中透露着幽默感。
作者是一个极富使命感的医生,一个在科学和思想之间苦苦寻觅生命意义的人。
当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死亡是不是就可以不那么可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