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多的琦琦最近总是离不开妈妈,若非睡觉,一旦妈妈离开了她的视线,她就满世界找妈妈。有时候在玩着玩具,转头发现妈妈不在身边,玩具也不要了,到处找妈妈。遍寻不到妈妈,立马哭喊“妈妈”,声音凄厉,家里大人哄都哄不住。大人们没辙,要上班或者有要紧事情不便带上琦琦时,妈妈就只能让奶奶或者外婆帮忙哄着琦琦,再偷偷溜走。多次以后,妈妈发现琦琦居然不再相信妈妈话了。
在与其他妈妈沟通过程中发现,不少孩子都有这情况。某些阶段孩子不肯睡觉,某些阶段孩子特别爱黏人,简直就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在上厕所,孩子都能拽个小板凳跑到厕所里面对妈妈端坐着,也不怕熏着,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宝宝黏人,最主要还是源自宝宝内心的“不安全”感。宝宝从孕期至出生,母体时即可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和互动。林丹们在妻子孕期出轨,孕期的妈妈们肯定非常焦虑,胎儿也能更受到妈妈的心情。这些小宝宝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更离不开“妈妈”。其次,宝宝黏人平时的家庭照顾方式关系很大,部分家庭从孩子一出生就有妈妈或月嫂一人照顾,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员参与较少。般来说,孩子跟谁的时间长,就会与这个密切接触的看护者之间形成一种依恋关系,这些依恋者能够给到他们内心一种“安全”的感觉,一旦突然将孩子与其分开,孩子失去情感依托,孩子会出现焦虑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这种情况更甚。大部分孩子随着他们的成长,黏人情况会慢慢消失。若家长过分紧张或者强行遏制,反而容易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更深进而影响未来的健全人格的成长。
简单粗暴的错误做法:
1,恐吓孩子:“你如果不***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来抓你!”
2,把孩子单独关房间让其“反省”,不管几岁的孩子都不可以幽禁
3,“骗小孩”,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到某某事情,妈妈就奖励你什么什么?结果事后完全做不到。
4,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没必要跟孩子说那么多。红红的女儿甜心刚好105天,带去家庭聚餐时,大舅妈给宝宝讲故事,甜心爸爸说“哎呀,小屁孩才多大,哪里能听懂故事”.大舅妈给甜心说“小蝌蚪们游往荷叶边,看到荷叶上趴着一只披着绿衣裳,白肚皮,头顶大眼睛,大嘴巴唱着歌:呱~呱~呱~”,听到这里小甜心眯着乌黑的大眼睛咧嘴无声地笑了。多可爱的小baby,谁说小屁孩听不懂?
用一些好方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黏人小尾巴的阶段才是正道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人。除了照料宝宝的人,其他的家庭成员多跟孩子接触,玩游戏,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除了妈妈以外,其他的家庭成员也是非常爱他,可以在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建立安全感。
2,多带孩子出去外面看看。超市,公园,小区等等,孩子可以感受观察外部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进而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3,给孩子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孩子若经受过惊吓或者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变得敏感黏人,这时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给孩子。可能某些单亲家庭或者双职工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困难,你们的温柔和爱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的,也不需要太多花费。
4,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即使是几个月的宝宝,一样可以好好沟通,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告诉。如果妈妈要暂时离开,要事先告诉孩子妈妈要做什么事,大概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什么时候回来。强调妈妈是爱孩子的,不会偷偷溜走,不会永远消失。要履行承诺,并在忙完回来后跟宝宝告知,你回来了,几次操作后,宝宝会知道,妈妈是可以信任的,言出必行,即便是离开也是有事情忙,并非不爱孩子而要离开他。
5,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到百度豆瓣或者知乎之类的网站搜索一些关于孩子不同年龄段可独立操作的事情,安排这些事情给孩子去做。从简单的自己学会吃饭喝水,到帮忙做简单的家务等等生活小技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黏人,害怕陌生环境,不会与小朋友相处玩耍等,随着孩子长大,会好很多。可是若果一直持续很长时间,各种关爱方式都尝试过,还是无法帮助孩子适应环境,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这就应该去咨询心理医生,从医学角度去寻求帮助。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朱冬升 主任医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