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简读(一)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3-10-29 06:50 被阅读0次

    阅读过《逍遥游》的人也许已经知道庄子想要警醒我们做人要有“心量”,当然了与“心量”相替补的是“证量”——“心量”不够则无法体验大鹏的视角,因为只有大鹏的“证量”足够了才能使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试想一下,当你是那个已经飞到了九万里高空大鹏你还能听到树上的斑鸠和秋蝉的嘲讽吗?你当然是听不到,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去深究了,就好像生而为人的你不会去关注田野里两窝蚂蚁的“世界大战”,因为无论是哪一窝蚂蚁获得胜利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状况。

    《大宗师》一文是庄子对于上古时代的真人修行的境界高度概括,例如文章开篇便写出了真人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真人既要知天也要知人,这也与《德充符》一文中的“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从而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真人与真知的关系——“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当然了,文章的第一段也和《养生主》相呼应——“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善”“恶”无所待即为守中(中道)。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页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本段初步地描写了真人的生活起居,这里的“寡”我理解为少,即真人不在乎自己的少,也不自傲自己的成功和强求自己谋略世事。像这样不在乎自己的成败名利的人当然错过了时机不会懊悔,遇到了时机更不会洋洋得意。像这样的人,登高不战栗,入水不沾湿,入火不觉热,这是认知达到道的境地才能这样。入水、入火这两个境界看似不可能,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所以选择了不相信,这只是庄子综合了上古时代的真人的体态而告知后人真人是什么样的,正如庄子极力刻画大鹏那样。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真人因为没有任何害怕的事物,所以睡觉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不会做梦,醒来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忧虑。这样的人在饮食方面很随意并不会强求甘美可口的食物,他们的呼吸不像大众一样处于喉咙而是直达脚底的涌泉穴,呼吸越长的人心性自然越稳定,这便是真解脱(逍遥游)。而我们这些人啊,言语堵塞在咽喉中,像要呕吐般难受!因此醒来的时候很容易忧愁,睡觉的时候也不自然,整天浑浑噩噩地像个活死人一样生存。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真人不欣喜自己的生也不厌恶自己的死和归宿,因此他们无拘束地去世,无拘束地来到世上而已。这也就是说对于真人而言生与死只不过是两个状态而已,他们把生看作是好的也把死看作是好的,这便是以不死不生的“天道”俯瞰众人都最注重的生与死,如果一个人连对待生和死执着都放下了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放下的呢?从古至今的人们对待生和死都是最注重的事:生是人们最喜爱的,死是人们最厌恶的,这自然是真人与众人分界的直接标志,就好像真人为一百分,而那些九十九分的修行者仅一步之遥而无法突破,因此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说,当然了这其中次重要的因素是“情”,因为这个人道的情没有转变为无情之情(无爱之爱)。


    *今天就先初步的认识真人,有空我们再接着一起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宗师》简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om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