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有感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有感

作者: 二两水草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22:32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么本,对其中“什么是无为而治”,“自利与利他”,及“传统书院精神”三部分比较有感触。

1.无为而治有相当现实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无为。而在我看来,无为而治比所谓的作为更难,为什么呢?道家讲的无为而治,即不要用主观去干涉客观的事物,要充分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推动世界的发展。在推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人的愿望,这是更高级的无为。所以叫作“无为而无不为。”   

2.儒家讲的仁就应该包括自爱、爱人和被人爱三个层次。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有自爱,才懂得怎么去爱人。只有自爱,懂得爱别人,别人才会来爱你,自爱、爱人两者并不矛盾。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告诉我们,自己要先应该明白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才能知道怎样去帮助别人。

3.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而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无为而治“又有了一番自己的理解。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我们要辅助事物,按照其规律发展,顺着这个趋势去引导。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我将这种遵循其规律理解为两点,遵循学生的天性之势和遵循学生的个性之势。

一、遵循学生的天性之势

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爱直观形象,天真浪漫,纯真美好,遇到什么总是会产生好奇之心,尤其是男孩子。我们若能抓住他们的天性发展趋势进行引导教育,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遵循学生的个性之势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这些不同个性的形成,除了有其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也是形成不同个性的重要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属于放养型的,专制型的,还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引导的智慧型的等等不同,都会在孩子的性格特点上打下烙印。

在工作中做到这些,对“无为而治”来说也算是一番成功的实践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qx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