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与宽恕对一个人来说,哪个更难?我们希望人生了无遗憾,但却伤害他人也被他人伤害,那个卡在喉咙的石头该如何取出?
疗愈系小说《原谅石》讲述的是一个让人微笑着流泪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气与和解的故事:
二十年前,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为了挽回执意离婚的母亲,对一个男人提出了指控。她演了一场戏,却不知道怎么停下来。这故事一半真实、一半虚构,但她不确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她对自己也起了疑心,只好坚持这一切都是真的,紧紧抓着,就像碰到海啸的人抱紧了浮木。
然而她并没有留住母亲。
二十年后,表面风光无限的节目主持人汉娜·法尔,终于知晓当初那个故事真正的结局,然而错误已经酿成,寻求原谅已不可能……一无所有的她,被迫带着愤怒与羞愧踏上宽恕的历程,她能否修补过去的错误,放过自己也原谅别人?
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但永远不会遗忘,与其背负沉重的秘密,不如珍惜因为种种选择而成就的每个当下。
作者:[美]洛里·斯皮尔曼
曾治疗师及辅导咨询师,洞察现代人的心,擅长情感解剖。写作是她的热情所在,也是她抒发心灵的途径。《原谅石》是她的第二部小说作品。
作者站在一个13岁女孩的年龄角度,把心底里沮丧而又无助的心情全盘倾泻出来,让人心疼,心生怜惜。
我能感觉到,连父亲也要离我远去。他似乎跟我疏远了,没那么迫切希望母亲跟我搬回去,我得采取行动,不然,他就要忘记我们了。
我咚的一声倒在沙发上,开了电视,瞪着天花板,电视上正在演喜剧《拖家带口》,眼泪流过我的太阳穴,进了我的耳朵。
我是非常理解她此时的心境。
在这样一个刚刚解体的离异家庭里,每一个大人都在谋求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安宁、平稳,能够在这个难熬的情感空窗期了却前情,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新的希望旅程。
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不能够坚持下去的理由,犹如一重重不能够穿越的时光雾霾,会让人感觉颓废而又陌生,于是,每个人都会打算快速逃离。
而在此时,一个小孩子的无助与孤单又往何处安放?
于是,在这样一个湿热的午后,小汉娜无意之间心生出了这个念头——诬陷鲍伯(妈妈的男友)。就像她开头叙述的那样:
那时候是七月,算是我的一时兴起,没有恶意,也没有预谋,就只是冲动罢了。
20年后,经历了人生低谷的汉娜,被现实狠狠地摊在道德的审判台上,接受着暗黑的过往与沉重的如今双重拷问。
不时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要选择“石头”来传达“宽恕”的意义。石头不仅有历史上的象征,且容易取得。石头象征着力量和刚毅,石头可以用来搭建桥梁,也能用以建造高墙,是“歉”或“积怨”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洛里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通往地下室的活板门,而门下,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秘密,我们会把活板门闩得死紧,都只是想骗过自己,假装这些秘密根本不存在。
有些人很幸运,或许他们最后也真的信了,但是亲爱的,我很担心,你不是那些幸运儿之一。
有些人深藏他们的耻辱,就像伤疤一样,因为暴露出来的时候,往往会吓人一大跳。
其实,伤害与被伤害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可能也在年少懵懂时光里,或者是成年后的无意中伤害过他人。
追寻过往,在记忆的深处,我想起了一个小学同学,她叫张晓红,当时寄宿在亲戚家里。
我读小学的时候,正处在物质和文化背景比较困乏的年代。大人们刚刚从那个特殊的文革时期挣脱出来,孩子们也好像从那个束缚中间拖埒出些许“斗争”的意识。
小小的伎俩也无非是“扑风捉影”、“孤立某人”和“拉帮结派”这些大人们之前的套路。
我也怕被大家孤立。
班上的小丽当时风头正劲。有一天她忽然跑去质问小红:“张小红,你是不是和别人说我学习不怎么好还那么张狂?”
“我没有说过。”小红用她双大大的眼睛定定地看向小丽,没有畏惧。小红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排名第一,平时也很少和班上的同学往来,但她很友善又沉静。我很佩服她的学习能力,而我的成绩始终排在她的后面,在班上第二名。
我相信她不会说出这些话。
小丽快速地把眼睛在整个教室扫了一圈,目光落在我的身上:“你说说,你是不是也听到过她在背后讲我的坏话?”
那一刻,我在真实与谎言之间徘徊了好几遍。最终,我唯唯诺诺地吐出两个字:“听到。”声音小的连我自己都听不清。
我低下头,不敢迎着小红惊诧的眼神。
在我的违心引领之下,其他人也随声附和,谴责与嘲讽的目光淹没了小红。
几天后,她退学了。据说,就此不再读书。
许多年后的今天,这桩沉积在海底的秘密都会在无意中飘浮出来,犹如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从未离开。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还在为自己懦弱的谎言悔恨当初。
(无戒21天日更第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