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拉开了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序幕,河南省部署的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也出现了一突出的问题。例如民办园数量所占比重过大,民办幼儿教师所占比重过高,没有参加系统的培训情况比较严重等等。 2018年11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回应群众关切,聚焦群众需求,将学前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前教育要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基础,是支撑,是前提。从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对学前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领和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教育领域内的焦点。然而和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相比,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显得更为薄弱,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更为显著,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基于此,通过“区域学前教育信息化提升及应用模式研究--推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JKGHDHZX-01),我们对信息化推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提出如下建议:
一.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机制。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使得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然而,目前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想促进学前教育普及优质发展,首先需要抓住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这个主要矛盾,开展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随着终身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他基础教着阶段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已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显滞后,尤其是在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下,将公办园和民办园的教师同时纳入继续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助于促进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园所之间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目前幼儿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民办教师所占比重较高的现实情况下,仅仅用脱岗方式进行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系统性培训势在必行,利用客户端实现不脱岗、常态在线免费随时随地学习,搭建可分享、可传播的学习社群,在虚拟的社群空间内增加教师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互相鼓励,结伴同行,共同发展,为教师成长提供资源支持,智力支持、平台支持,建立低成本、大规模、高质量的面向全省幼儿教师的网络在线培训提升机制,显得更为迫切、现实和有效。
二. 整合全省资源、集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资源库,实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永恒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立资源库成为幼儿教师获取学习资源、进行专业提升、教学过程实现师生和生生建构新知识、提升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跨越时空、碎片化学习、社群化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本课题研究大量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单一,兼容性差,针对性弱,严重制约资源库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同时,一些资源库信息量过大,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幼儿教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加强园本资源库建设是首要问题,符合本园幼儿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和园本特色发展的需求。二是依托全省省级示范园、名师、骨干教师做支撑,开发优质的师资培训资源库。开放资源库的内容进行分享。同时搭建在线平台开展即时教研、教育活动的在线观摩学习交流,提前在河南省学前教育的公众平台上定时提前发布,发挥更大的引領、幅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幼儿园、幼儿教师发展和提升的需求。三是实现更大区域内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基层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受信息化水平、教师能力、资金困难等条件限制,难予开发、购买信息化资源,这就需要更高层面将资源进行优质整合,大面积分享。比如本课题中的“星动计划”,整合社会资源,集合影响力,定制开发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系列化培训,不但本地幼儿教师参与学习,外省、外市区域的教师也参加了学习。三门峡市的民办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通过这次在线学习,在获得培训提高的同时职业归属感和内心认同感获得大大增强,这对于提升教师工作的责任心置关重要,这次课题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较高质量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多措并举,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资源观、素养观、技术观和思维类型观不断升级,但其核心仍然是人的信息化素养内涵的不断丰富。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应用的质量和效果。在本课题的调研和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信息素养偏低,获取教育信息化主渠道不畅,影响着专业提升的空间。因此,面对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主体—一幼儿教师,我们要利用好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期,首先增强教师信息化学习的意识,让教师感受到信息化为继续教育带来的便捷和丰富,感受到继续教育学习的外在圧力和需要提升的内在动力,解决空挂网络学习的应付心理,调动参与信息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培训、评价机制。探索网络培训的有效模式,如本课题形成“开发定制化多元课程—建立交流互动社群化学习方式—建立互联网+教育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应用模式;在积极发挥行政推进作用,将本区域的网络培训纳入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尊重并肯定优秀的参与者,给予其行政表彰荣誉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积极互动的优秀学员推到台前,在“星动计划”在线课堂中进行分享,迅速转换的“生””师”身份,使学员获得正能量的同时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学员,极大鼓励同行学习者。这次研究中利用“打卡+反思”的方式进行分享,仅分享的文字就达到311.8万多字,这也是我们没想到的,得益于社群化学习的运营机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进行管理,政府行政部门提出要求进行监督评估也是可行的。三是利用省里优势,给基层积极链接外面优秀的公益资源和专业的优质资源,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我们这次就链接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北京市教育学会“伴随成长”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向所有的家长推荐了“伴随成长”公益项目,这是随年令、周令与孩子同步推送教育服务至18岁的公益项目。在专业外包服务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己走在前面,学前教育信息化方面应加大研究尤其是应用的研究。
基于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和省厅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将迎来内涵发展的大好时期。
本课题组
201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