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新丨你大脑中的概念,是否只是个空壳而已?

哲新丨你大脑中的概念,是否只是个空壳而已?

作者: 哲新ii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0:52 被阅读0次

    概念,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砖石瓦砾,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

    人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概念,这些精神建筑中最基础的原材料,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大厦。有些人的建筑材料,用的却都是些“粉末砖头”,混凝土也都是些“豆腐渣”,表面看似巍峨的知识大厦,根本经不起半点推敲。

    很多人大脑中的概念,都只是空壳,并没有实质,对概念仅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就像“司机知识”。

    上世纪,某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受邀全国巡讲,无论在哪个城市他的演讲内容都差不多,为其开车的司机耳朵都听出了茧子,后来甚至能一字不漏地复述,于是司机斗胆提出替代教授上台演讲,在电视和网络并未普及的当时,教授觉得很有意思,欣赏接受。

    演讲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后来场下一位听众提出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台上的“教授”微微一笑,只得邀请自己的“司机”作答。

    概念的名称,即命名,是空壳,而概念所具体描述和定义的内容,名称下所指代的极其复杂、庞大和微妙的知识体系,才是概念的实质。故事中的司机,仅仅是记住了每个概念的名称而已。

    一个男生对女生说:“我爱你”,女生眨了眨眼问:“什么是爱?” 男生茫然了,想解释但怎么也说不出口,原来男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只是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命名为“爱”的概念罢了。

    在我上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有读者评论,“受教了!才知道什么叫兴趣。” 所有人都会认同培养兴趣很重要,但知道了究竟到底什么是“兴趣”,掌握兴趣的实质,才会真正懂得该具体如何去培养兴趣。

    熟悉了解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熟悉不代表了解,记住不代表理解,就像我经常见同一个给我送快递的小哥,我对他非常熟悉,但是我对他一点都不了解。

    所有人都会对重复出现的事物产生熟悉感,于是学渣最喜欢通过机械性地重复阅读和记忆的方式去熟悉知识,而不是去学习知识。简单重复概念名称的做法不费脑,所以也根本不会锻炼和长脑子

    太多人只是知道了一些概念的名称,一深究,他们就不明所以了。真正的了解是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过程。

    我之前文章说过,概念是抽象的,对于那些不去调查、了解和思考去填实血肉的人来说,抽象意味着模糊,模糊近似于不了解,所以某些人对很多概念的了解,但既不全面,也不清晰。不清晰就是一知半解,而只有清晰和具体的概念,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

    人类文明发展趋于复杂,而语言发展趋于简化。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当某人有幸窥探到这个世界不曾被人察觉到的真相时,便尽力通过语言给出清晰的描述,传达自己观察和思考所得,比如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思考和记忆等),另一方面又对自己认知活动进行着监控和调节,即对自己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称为元认知。

    了解和掌握“元认知”的这个概念,及时帮我治好了“妄下结论”的毛病。以前本能和鲁莽的“我”,凭直觉就要给出结论时,会被另外一个“我”阻拦,让我意识到自己每句话、每个判断都不是结论,而是假设,需要求证。同时,自己心中产生的每个想法,都会被不断论证和再评判。

    当弗拉维尔撕开了观察世界的一个角,众人便蜂拥而至,将这一角越撕扯越大,直到看清事物的全貌,于是概念被不断地丰富和充盈。一个个新生的概念,都是关于新世界的消息,一次次将人类的认知层次推向新的高度。

    老子提出了“道”,孔子提出了“仁”,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他们每个人都就像是打了一个地基,之后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在这一个个地基之上,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栋栋现代科学文明的大厦。

    上述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背后,其实都是伟大探索者们的心血结晶,每个历久弥新的概念都是恢弘绚丽的创新和创造,但是这些概念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耳熟能详,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它们诞生时冥思苦想的痛苦与折磨。

    所有被众人奉为圭臬的概念都是经历了创造、不断验证和打磨后的成果,而我们现在早没了那种赞叹和膜拜的冲动。

    ——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不断膨胀,知识负担越来越重,所以必须用高度概括化后的抽象概念来化繁为简。于是,概念后的复杂意义,便凝结成为一个个简简单单的概念名词,而浓缩和传播的过程,极易失真

    在人类社会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中,为了提升沟通效率,人们都会直截了当,用简洁的概念名词,而不是其复杂的概念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惯用概念名称代指,大大降低了交流成本,却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对概念了解的质量,概念被过度简化了

    我们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都真正理解概念背后的深刻含义,但事实上,我们对很多概念意义的理解,不是通过仔细探究得来的,而是从别人的叙述中,从这个概念出现的语境和上下文中“意会”出来的

    我们似是而非地听着别人口中和文章中提到的每一个概念名称,便粗心大意,不加论证地“推导”出概念的完整含义,却忘记了概念背后的复杂性。

    《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又是什么?

    有人觉得“心学”就是唯心主义,认为良知就是良心,明显就是望文生义,根本没有深刻探索和了解过,只是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中。很多深刻的概念,就这样被大多数人浅显地认知了。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的,“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可能在没有名称指代的世界中,虽然交流起来很麻烦,但每个人都会是真才实学,都是精通概念的佼佼者。

    其实每个概念都像一个压缩包,只有进行解压缩后才能真正地获知和运用这个概念,获得概念创造者的真传,那些喜欢较真的人、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可能把一个概念压缩蕴含的真正容量不断扩展开。

    所以,一定要深挖概念,不要浮于表面,不要出现灯下黑,哪怕只深挖一厘米,也会有一厘米的收获,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新丨你大脑中的概念,是否只是个空壳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w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