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外语一样,很难懂。
不知道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就是一个很长的英语句子,里面的单词我们都认识,可是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也是这样,有倒装,省略之类的。
那么古人以文言文作为书写语是不是为了节省书写材料呢?
我感觉是。
为什么呢?
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甲骨文。
接着是金文。
文字要刻字兽骨或是器皿上,这要不省着写,得花多大的功夫。
在后来是写在竹简上的。
这也费事儿。
所以有学问必须得是“学富五车”
举个《秀才卖柴》的例子。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所以,我认为是为了节省书写材料。
那么后来纸普及了之后还是这个原因吗?
不是了。
教育的垄断。
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吗,从隋唐才科举制度才逐步走向了正规。
那么之前呢?
我们听过察举制度。
听过九品中正制度。
这个概念其实都不用弄明白,说起来就是不公平。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起先的时候做官的必须是贵族。
那么读书的必须也是贵族。
好,我控制难度,对谁有有利,自然是贵族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以为真的是统治者是为了百姓着想,那你就太单纯了。
他们只不过是为了保证自家的王朝长治久安而已。
科举是让你有个盼头。
历史上寒门士子故事感人,就是因为少。
物以稀为贵,才得以流传。
所以尽管明清时期摧残人的八股文的背景下还有那么多的学子。
不是我不给你机会是你没有把握好而已——科举
所以我觉得。
节省书写材料这个值得推敲,但是教育垄断是没问题的。
(图片来自卡利斯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