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是如何思考的吗?
你知道你思考的逻辑吗?
你知道你做出决策的依据吗?
你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决策,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人的决策来自自己的思维,你有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人的决策是无意识状态,而非理性的。
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很多决策都是脱口而出,或一拍脑袋就定了?
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用来决策的逻辑可能是出于自我中心意识,可能是有所偏颇的。
我们是否想过,你所看到的世界和他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是否想过你所感受到的和他人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用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概念认识世界
我们从小接受的很多东西、概念,比如树、小草、人们、孩子、日落等,我们在一种直觉的状态下运用这些概念,好像它们天生就属于这些事物。
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些概念,从没想过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我们觉得它就是那个,就该那样,从没想过为什么。
慢慢地学会用被灌输的概念来认识这个世界,定义这个世界,也从没想过它会有所偏颇。
虽然我们可能知道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眼中的世界,但还是会以自己的感觉或经验对事物或事情做出判断。
无论我们多么想尽可能公正,还是会受到自己已有经验的影响。
不信,你现在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背景在试图做出你的理解。
我们不缺概念,缺乏的是对概念的思考。
我们必须了解名相并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譬如“树”这个字并不是真实的树。你必须真的去接触这个东西,才会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
就像费曼说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并不代表你了解它,这不是你的知识,只有当你真正了解它,才是你懂得的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不想当然地去下定论,学会思考,学会分析,用理性的思维而不是本能的大脑去思考。
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你知道的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它们是不可再生知识,不但没用,还占用你的脑空间,比如,一些娱乐明星的八卦故事。
有些知识则属于可运用性知识,也需要牢牢掌握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比如概率知识。
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里可能还存在着好多的“活性的缪知”——那些被我们大脑接受并被积极地使用,但是属于错误的信息,尽管我们错误地认为它是正确的。
比如,我学习不好是因为脑子笨,我不是块学习的料。
我忽然感到有点汗颜,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
好像周围的世界突然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因为不知道的太多了,好多我们自以为知道的其实都不了解,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只是知道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地被塑造着。
社会力量、大众传媒、我们的经验都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信任什么,不能信任什么,什么使我们感到恐惧,什么给予我们安全,什么又在威胁着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谁,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是重要的……
我们思维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用来做出结论的信息的质量。
我们所能知道的信息是有限的,还很容易是片面的,所以我们才要广泛地去阅读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的书籍,尽可能形成多种看问题的角度。
这些多种看问题的角度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复杂性。
批判性的阅读创造了一个透视的镜头,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思维决定情绪,而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思维。
当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思维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失望,当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思维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高兴。
当我们的思维处于悲观状态时,就很难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心灵是一扇窗,当透过心灵的窗口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你是以悲观的心态看待,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就充满了悲观与不幸;
如果你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你所看到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美好与幸福。因此,我们的心灵决定着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色彩。
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情绪的干扰呢?
方法:与你的情绪取得联系。
无论你在什么时候体验到消极情绪,都要有条不紊地问自己这些问题:
准确地讲,导致你情绪的思维是什么?
这种思维有可能存在什么瑕疵?
我的假定是什么?
我应该做出这种假定吗?
我的思维建立在怎样的信息基础上?
这些信息可信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