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Bletilla striata)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白芨喜欢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大山谷、山野里 。研究表明,白芨具有止血、消毒、抗炎、杀菌的作用,还能起到保护胃粘膜、抗癌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白芨的花有紫色、白色等,观赏价值高,可种植于庭院、建筑角落处,也可用于做花境、花坛,广泛应用于园林造景中。
近几年,白芨已经应用到了保健品及化妆品行业,效果显著。随着人们对白芨的研究不断深入,白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市场需求相应变大 。由于人们对白芨过度的采挖,野生白芨量逐年减少,现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 。除此之外,野生白芨易遭病虫害危害,品质受到影响。虽然野生白芨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但它喜阴喜湿,非常适合林下种植。但如何进行白芨快繁、林下栽培和应用,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是目前人们的关注点所在。
块茎繁殖是白芨传统的繁殖方法。一般等到白芨成熟之后,采收时,将白芨往年生的老茎和当年嫩茎连接处切下,剩余部分留在土壤中继续生长。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实用,但是多年采挖会改变白芨原生环境,降低白芨质量及产量,其药用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白芨种子很小,而且无胚乳,种子繁殖相当困难,国内外研究白芨种子繁殖的相关文献也相对较少。目前,白芨有效且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其优点主要是不破坏白芨原有性状,保证白芨药性发挥;缺点是繁殖成本较高,所需环境要求严苛。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21103/48b409f50e5041c7.jpg)
大面积生产白芨,最直接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是组织培养。利用组织培养得到优质的白芨,关键是要选出无病虫害、植株长势健壮的优株进行人工授粉。每年的 4~5 月份是白芨花期,在此期间,要对白芨进行针对性地筛选,经授粉后才能在 9 月份收获优质的果实。组织培养过程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保证白芨不受污染,同时控制好培养室的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以白芨种子为材料,在 MS 培养基中进行无菌播种,在培养之前需提前配制好种子萌发的培养液。培养过程中,培养基 pH 值控制在 5.8~6.5,光照时长 12 h 以上效果最好。白芨种子萌发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白芨茎、叶、根尖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再分化,并对愈伤组织做抗褐化处理。整个过程要经历 4 个阶段,分别是愈伤组织期、增殖期、分化期和生根期,每个阶段所需的培养基各不相同。每个过程中要时刻掌握种苗发育情况,及时调整。
在组培过程中适宜浓度的有机物能促进白芨假鳞茎的生长,对于白芨根生长也起到促进作用 ,培养基中可适当添加。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21103/f6bb6db8e15daf82.jpg)
实验室培养基培养的白芨幼苗在定植之前需要进行炼苗。因为白芨幼苗在培养室生长环境是受人为控制的,林下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营养成分和室内相差巨大,突然改变白芨的生长环境会导致白芨幼苗不适应,降低成活率。经过炼苗后的幼苗能稳定生长,直到出现块茎组织后方可进行移栽。
白芨炼苗的具体措施大概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移出带有培养基的幼苗,将它放在室外的自然光照下,经历 7 d 左右,白芨幼苗叶子颜色出现转变,从一开始的嫩黄色转为翠绿色;其次,将幼苗从培养基中取出,取出后用清水清洗,尤其是幼苗的根部,清洗过程要小心仔细,不能伤害到幼苗的根部,否则会影响幼苗成活;第三,将清洗好的幼苗移栽入准备好的大棚中进行下一步的炼苗。整个过程结束后,幼苗便可移栽至整理好的林地内。白芨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移栽历时七个多月,成活率可达 90%,这种方法是目前白芨快速繁殖最主要的技术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