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以前的同事聚了一次,各自聊起了现在的状况。其中一个说自己的业务做得还不错,已经打算独自去国外参展了。虽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当时我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按正常的反应,我应该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然后说一些这么厉害之类的话,但是我的表现很平淡,而且内心有点不舒服。再仔细倒回去想,当时倒也没有贬低他的心理,没有出现过有什么了不起或者类似的想法,所以自我分析应该不是嫉妒。但确实感觉到了不自然,不舒服,而且有点失落在里边。那种感觉好像是:他都这么牛了,自己却还是。。。对,应该是这样的心理。所以确切来说,这是有点自我贬低,不自信,但又想维持自己的自尊的心理吧。
所以这个例子跟“看不得别人的好”其实不是十分匹配,但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相近的心理特质和反应。我想说的是,这种心理已经让人很难受了,那么,如果真是“看不得别人的好”对自身的害处就更大了。
只要你不想看见别人的好,只要你想做,几乎永远都可以做得到。
长得好看的,没学识;有学识的,没身材;有身材的,没背景;有背景的,没能力……
这样的挑剔永远都可以继续下去,但是,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相反,
看不得别人的好,对我们自身的危害相当的大
它让我们更挑剔,任何事情都能够挑出毛病来
它让我们看不到事物好的一面,视野变得狭窄,也够更难容忍别人,不管与不好,心胸变得狭窄
他让我们固守自己,认为自己的都是好的,至少幻想自己都是好的,于是看不见事情的真相,活在自我编织的泡沫中自欺欺人
自己眼中看懂的别人,都有问题,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于是各种看不惯,各种抱怨,满满的负能量
为了证明别人的不好,总是选择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进行比较。通过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证明我比你好
它为自身带来的结果就是:比不过,垂头丧气,比得过,找更厉害的人,直到自己垂头丧气
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自卑心理造成的
我们知道,你眼中的别人其实只是通过别人看到自己的镜像,你所看到的不好,正是你讨厌自己的地方。在自己心理,这是自己藏在黑暗中,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地方。贬低他人,其实就加重了对自己这部分不满意的贬低,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卑。但是表面上却是通过贬低别人的缺点来把自己显得更好,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他人的缺点之上,以此来维持自己最好的虚幻自恋。
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有:
1. 人自恋的天性:人天生就有自恋的需求,当我们小时的这种需求严重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固着在这个阶段,一有机会就想要去证明“我比你好”。
2. 自身价值怀疑: 对自我的价值认同感低,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同或者正向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当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自我的价值感就被降低,于是产生受挫的心理。这种心理来源也是小时候的自恋需求,被关注的需求,爱的需求,以及安全感的需求,还有自我内心的真实感觉,等没有得到满足。
3. 文化心理基因:这与一个民族的传承中最核心的心理禀赋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基因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特点就是大一统思想以及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但是各个朝代的更迭频繁,一直没有积累或者发展出一套公正的法制体系。加上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所以资源的分配从来都没有一套可以依据的公正的法律制度,更多地依据与皇权之间的距离,或者是与掌握资源者之间的关系亲疏。所以,谁要是获得更多的资源多,大家普通的心理就是:还不是凭关系,又不是自身的本事,有什么了不起?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民族基因里面多了一条“见不得别人的好”,而这种“看不得”里面夹杂着太多的无奈和不甘心,甚至鄙视,嫉妒,但又渴望而不得。
4. 教育的失误: 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优点做比较都乐此不疲。这样的比较教育在塑造了无数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从根本上伤害了自己家孩子的心理。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的价值是从与别人的对比中获得的,是从打败对方得来,是从家长,老师,或者其他人的评价和认可中获得。但是没有人引导过我们,我们的价值是从满足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来。
所以,想要改变这种心理的前提是:
首先,要进行心理上的准备
1.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且我们能不能幸福并不因为自己是否完美。而是是否认可这样的自己,是否对这样的自己感觉到满足。所以我们要从心理上完全地接受自己,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包容自己,并感谢这样的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到安全,自由,而不是压力,这样的状态才有可能激发出自己内心更积极的一面。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第二步:建立一套自己的内部评价系统
2. 建立内部评价系统:列出一个清单,罗列出自己内心特别想去做,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的事情。找时间和机会去一一实现,在做决定的时候,看看只用考虑自己内心的感觉,不用考虑其他的任何因素和条件。做的过程好好体验自己的感觉,那种完全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尝试以后再做其他的事情之前,时候可以做到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考虑他人的看法。多做这样的尝试,慢慢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满足带来的价值感,并以此来定义和判断自我。
3. 去除错误的观念: 头脑中的一些观念,比如不是黑就是白,你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总要分出一个对错,他这样做一定不怀好意; 根据自己的好恶,喜好来作为对他人或者对他人行为评判的标准; 对事情只看结果,不看别人努力的过程,等等。通通从脑袋中去除掉,用一个弹窗模式,加强自己的意识,如果有这样的思维,启用弹窗进行屏蔽。
然后,建立元认知能力
在我们确实产生了“看不得别人的好”的心理时,不要着急,不要否定自己,相反要安慰自己,这是正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让自己的内心先安定下来,然后让思维跳出事件本身。
1. 认识并承认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产生的这种心理,客观地描述一遍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心情。
2. 接受自己的情绪:如果产生了不舒服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并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让你内心产生了不平衡,你的不开心是正常的,我能够理解,现在平静一些了吗?
3. 反思
这事对我有什么意义?
我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的心情?
我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客观事实又是什么样的?
我看待这件事的视角是什么?
我的注意力放在了哪里?
这样的行为对我有什么坏处?我该如何止损?
我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哪里?
4. 及时调整:通过反思,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应该已经基本结束了。这时候尽快把把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成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