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源的父母找到我的时候,小源和父母的关系也接近了冰点。小源的父母和我讲道:“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愿意上学,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说话很少。”
在我和小源的单独沟通中,问起小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小源给我讲了他刚上初一,因为个子比较矮,班里几个男生欺负他的事情。而父母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觉得这只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男孩子不应该这么“娇气”。但是在小源的再三要求下,小源父母还是去学校找老师谈了这件事情,而那几个男生也没有再过分的欺负小源,而是将这种欺负转移到了暗处。
那时候的小源多次和父母讲希望转学的事情。小源的父母认为他是因为一次同学矛盾就开始厌学了。在父母看来,这种碰到困难就逃避的想法是他们不能接受的。父母总是和小源讲,自己调整调整,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别想太多,好好考试。很显然,小源并没有做到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当他回忆起来被欺负的事情,很伤心,甚至因为自己的“娇气”而感到自责。直到现在,仍然记得小源最后和我讲的几句话,说:“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说的那种坚强的人,可他说的越多,我就感觉自己越做不到了。”
听了到小源最后的几句话,我确实感到震惊,小源的话很简单的讲出了心理学中的投射性认同。一个人把自己认为的或是感受到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这另一个人接受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之下,真的会变成投射的人认为的那个样子,那个投射的人在被投射的人身上找到他投射的内容后,再认同回去,于是就证实了他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内容是存在的。
一个人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于他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取决于他深信自己能到什么程度。而小源的情况现在需要的不只是内心的相信和力量,更加需要父母和他一起来面对这段挑战,不是父母用自己成人的主观判断来定义这只是简单的同学纠纷。
现在很多的家长甚至一些“专家”都在宣传一些挫折教育、延迟满足等一些片面的心理学知识扭曲孩子的教育,他们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一旦给孩子制造了一些困难、挫败感,会让孩子性格变得坚强,具备抗压能力,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孩子也同样如此。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相反,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给孩子制造挫败感,不仅不会让孩子提高抗压能力,只会让孩子习惯失败,进而形成“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习得性无助感。孩子一旦在潜意识中相信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迎接他的将是不断重复的失败,不论他多么想要成功,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已经认定了“失败者”的事实。潜意识和我们的想法并不是同一概念,潜意识是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发现的一种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在想法和潜意识的斗争中,往往是潜意识取得胜利,而我们毫无察觉。
事实上,挫折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现实的生活中,复杂的社会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挫折。挫折不需要家长刻意的营造,同时也不需要家长过分的保护,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非是整个人生,教会孩子怎么去认识、了解、解决,才是我们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整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人也同样是如此。每个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下的成长,注定了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心理、不同的人生。但往往我们大人会因为关心、疼爱,采取一些刻意的手段来将自己的认知传递给孩子。
“别动,有电。”
“别信,有坏人。”
“别跑,会摔跤。”
“别闹,会被讨厌”。
父母喜欢用成人化的思维,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传递给孩子,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这已经完美,他们还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巧来在孩子身上试验效果。养育孩子并不是复制,而是看到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认识世界,进而拥抱人生。孩子也不是我们实现人生遗憾的机器,孩子更多是拓展我们人生广度的机会。
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应该做的是陪伴和引导,不断的升级自己,才会给孩子们足够宽广的生命宽度,让他们在精彩的人生中尽情探索和创造。
本文出自慧智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