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这堂课,我们可以按照文化的时间流程设计成这样四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 起,纵情吟诵识知音。首先,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诵读这个文本,就字里行间来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关系。
第二板块: 承,高山流水明知音。把目光聚焦到高山流水这两个文化符号上。不要打岔不要干扰。简简单单,明明了了,干干净净的高山流水,知道高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山,流水不是自然意义上的流水,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讲的就是知音,代表的就是情谊。
第三板块: 转,破琴绝弦祭知音。那么好的一对朋友心心相印,突然就走了。这个时候,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高尚的情怀。
最后,把知音文化置于时间维度上面。从伯牙和子期之后,唐宋元明清,乃至当代不断地有人在缅怀知音,在传唱知音,在憧憬知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所以整个课的设计,主线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围绕着知音文化,为了知音文化。最终学生感受和洗礼的也是知音文化。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在你的心田上面种下类似的文化基因。”
王崧舟老师的这段话,真的让我茅塞顿开了一下下。我还记得第一次现场听王老师执教的《天籁》,真的被惊艳到了。伯牙子期,亦是重逢。但愿这次再遇知音故事,会擦出更美妙的火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