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窥视欧洲》,作者妹尾河童。
两年前第一次去日本,发现日本的厕所干净程度印象深刻。有朋友向我推荐了妹尾河童的“窥视厕所”。
看了后才知道,日本人是把厕所当作文化来经营的,故被称为“厕所文化”。
我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妹尾河童的“窥视欧洲”,有了读它的冲动。
现代人用拍照的方式来看世界。
一辆一辆的豪华旅游大吧,人们被集体运送到一个叫风景的地方,咔嚓咔嚓的拍照。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匆匆忙忙地赶往下一站。
“都装进来了“,他们很安心。
河童不一样,河童用画。
上世纪70年代,河童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不仅遍及整个西欧,连当时的东欧诸国亦曾涉足。此行中,河童除专注于由官方资助的文化艺术考察外,欧洲大陆上不同的风土民情,思维方式甚至社会制度之种种差异,亦让他在兴奋好奇之余用心体会,并每每反观思考。
妹尾河童是日本作家,严格的来说,他是戏剧舞台设计师,他习惯用手绘图来表达他对舞台设计的意图。他的手绘图同样以职业的习惯延伸到了旅行中。
在这个读图时代,行行摄摄成为旅行的主要内容,我们早已置身其间。
河童的细线条手绘素描,不是作为插图而是作为主打的内容出现在书中,令人耳目一新,效果是意外的好。
“从窗户的变化,窥见欧洲人除了共同的思考逻辑之外的地理,风土,性格上的差别”--妹尾河童河童的作品不多,《窥视印度》《窥视日本》《窥视欧洲》《窥视厕所》《窥视工作间》,还有《河童旅行素描本》《边走边啃腌萝卜》《河童家庭大不同》……。
到欧洲游历,资金来自官方,河童谨记此行所用的一分一毫均来自纳税人,故为寻找便宜落脚处始终锲而不舍,而他也竟乐此不疲,最终凭脚下苦功及神奇的素描画,让我们领略到上世纪70年代欧洲形形色色小旅馆的味道;其内部的装潢,房间的陈设,甚至老板娘口中随意道出的三言二语,在河童的笔下都格外的亲切有趣。
繁琐细密的笔画,层层叠叠的笔调,真实生动呼之欲出的欧洲建筑,重复了又重复,有时就会有枯燥,体现的是日本的工匠精神,重复中达到了完美。
我会对着一幅绘画和绘画旁的说明文字发呆,画旁的说明文写得很有意思的,
“从这扇窗户可以俯瞰满是生活痕迹的中庭”,这是河童对意大利佛罗伦萨小旅馆的描绘。
“一个人睡双人床太大了。而且,如果能有再便宜些的房间就更好了”
“没有早餐,1100里拉,合日币660元,便宜有趣的旅馆”……
这些文字,读来直白亲切,我盯着再看与之相配的绘画,画面感直截了当,感到新鲜的心动。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欧洲欧洲的那些街道和阁楼,以及散发着古老气息的中世纪城堡,以河童这位日本人的视角来看,就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了。
巴黎的屋顶和昔日会冒烟的烟囱。河童画中巴黎城市区的屋顶,与我2016年去时的巴黎印象有了重叠与共鸣,当时我看到巴黎每栋楼的屋顶上有不止一个而是成群的烟囱,很是讶异,当时问了文博(翻译导游),文博说:“是很少见的景观,现在巴黎城屋顶上的烟囱已经被世界有关部门申报为文化遗产了”
也许每一栋楼的每一个房间都有一根烟囱通向屋顶,于是就有了屋顶烟囱成群的现象,这仅仅是我的猜测。
河童抓住特点的写实画风可见一斑。
他笔下的欧洲是细节的欧洲。
“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位旅人眼中所见所闻的欧洲而已”
“我也无意传递日本应该跟欧洲一样的讯息。因为日本是日本,欧洲是欧洲。只能说,今后日本在观看欧洲的事物,或者和欧洲交往时,或是范围更扩大,也就是进行外交或贸易的时候,也许可以借这些常识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吧”
河童在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德国的窗户构造,被河童描绘得细腻入微。妹尾河童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看见了,用画笔将它们纪录下来,于是,我们也看见了。
我用了二天时间,看完了有297页的妹尾河童的《窥视欧洲》。
文字朴素恬静。姜淑玲精准的翻译水平,使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增加了可看性。
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坐在别人的车上去一个地方,下次再去。不记得路了。反之,自己坐车去,寻找着去,会记得路。
河童的方式,是一种更多拥有并在记忆中挽留美的方式。
我想,用妹尾河童的方式,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