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der是Android底层实现进程通讯的一种方式,由于它的调用过程比较复杂。本篇暂不涉及源码,只是做一个原理上的讲解,而具体的源码调用,会在后面用一个系列的篇章来分析。
Binder这种进程通讯是Android系统特有的,也就是说,进程间的通讯其实还有许多实现方式,通常称为传统的进程通讯方式。
传统IPC方式:
- 管道(Pipe) :操作简单,但只能在父子进程间通讯,并且只能单向通讯。
- FiFO:解决了Pipe需要父子进程的问题,但长期存在于系统之中,使用不当容易出错。
- 信号量(Signal):不适用数据量大的传输。
- 消息队列(Message):信息的复制需要消耗CPU的时间.不适用信息量大或操作频繁的情形。
- Socket: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网络通讯。
- 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共享内存无须拷贝,可操作大数据量,但实现复杂。
传统IPC原理:
对于 32 位系统,它的寻址空间(虚拟存储空间)就是 2 的 32 次方,即 4GB。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 内核空间:最高的 1GB 字节供内核使用,权限为0级;
- 用户空间:低的 3GB 字节供各进程使用,权限为3级。
用户空间是每个进程私有的,其他进程不能够访问。而用户空间访问内核资源的资源,无法直接访问,需要借助系统调用来实现。系统调用指的是,根据系统对外暴露的api接口,来访问系统资源,换句话说,系统封装了一层实现,如果用户空间要访问内核资源,需要交给这一层实现,来帮我们访问。
系统调用主要通过如下两个函数来实现:
//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copy_from_user()
//将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copy_to_user()
消息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存放在用户空间的内存缓存区中,接着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态,内核程序在内核空间分配内存,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然后调用 copy_from_user() 函数,将数据从用户空间的内存缓存区,拷贝到内核空间的内核缓存区中。同样的,接收方进程在接收数据时,在用户空间开辟一块内存缓存区,接着内核程序调用 copy_to_user() 函数,将数据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内存缓存区。
可以看到,整个发送和接收的通讯过程,内核需要做2次数据的拷贝。这里的2次,指的是从用户空间切换到内核空间,和从内核空间用户空间,每做一次切换,系统都需要比较大的开销,因此,应尽量减少切换的次数,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接收数据的缓存区由数据接收进程提供,但是接收进程并不知道需要多大的空间,来存放将要传递过来的数据,因此只能开辟尽可能大的内存空间或者先调用 API 接收消息头,来获取消息体的大小,这两种做法不是浪费空间就是浪费时间。
Binder原理
传统的方式在用户和内核态间切换,至少要拷贝2次数据,共享内存虽无需拷贝,但实现复杂。而Binder只要拷贝1次,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传统的方式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可靠的进程用户ID/进程ID(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系统为每个安装好的 APP 分配了自己的 UID,故而进程的 UID 是鉴别进程身份的可靠标志。而且 Binder 既支持实名 Binder,又支持匿名 Binder,安全性高。
传统的 IPC 方式如Pipe、Socket 都是内核的一部分,通过内核支持来实现进程间通信,自然没问题。但是 Binder 并不是 Linux 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借助 Linux 的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Loadable Kernel Module,LKM)的机制,动态添加一个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中,这个内核模块就是Binder 驱动(Binder Dirver)。
内存映射
Binder Dirver是通过内存映射,来进行进程通讯的。系统对外提供了一个函数mmap(),来做内存映射。它的原理是,将用户空间的一块内存区域映射到内核空间。用户对这块内存区域的修改,就可以直接反应到内核空间;同样的,内核空间对这块内存的修改,也能直接反应到用户空间。
但mmap通常用在有物理介质的文件系统上。因为,进程中的用户空间是不能直接访问物理设备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磁盘上一个文件进行I/O读写,是系统先把磁盘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空间,再从内核空间把数据拷贝到用户区域。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mmap来做映射,用内存读写取代I/O读写,剩去了数据拷贝,提高效率。
int main(void){
//打开磁盘上的文件
int fd = open("test",O_RDWR|O_TRUNC|O_CREAT,0664);
//拓展10字节
ftruncate(fd,10);
//获取文件长度
int len = lseek(fd,0,SEEK_END);
//映射地址
char *memp;
//内存映射
memp = mmap(NULL,len,PROT_READ|PROT_WRITE,MAP_SHARED,fd,0);
//映射失败
if(memp==MAP_FAILED){
perror("mmap error");
exit(1);
}
//关闭文件
close(fd);
//将数据写入内存
strcpy(memp,"hello world\n");
//关闭内存映射
int ret = munmap(memp,len);
if(ret==-1){
perror("mmap error");
exit(1);
}
return 0;
}
打开test文件:
hello world
如上代码,我们将一个文件映射到内存中,然后往内存中写入一串数据,数据将会同步写入文件中。
上面的示例虽然使用了物理介质(磁盘文件)来做映射,但用mmap做内存映射,物理介质并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内核中创建一块内存空间,并将这块内存映射到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等同于磁盘文件),当我们往这块内存中写数据时,也就同步传递到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中。大致的创建流程分三步:
image.png- Binder 驱动先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将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进行映射;
-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_from_user() 将数据拷贝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内核缓存区会将数据写到接收缓存区中,由于接收缓存区映射到了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因此接收进程就同步收到了数据,整个过程只经历用户到内核的1次拷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