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想法
《道德经》之成语-将夺固与

《道德经》之成语-将夺固与

作者: 遇见宏山 | 来源:发表于2023-06-24 10:52 被阅读0次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小雨  21℃-25℃

将夺固与

宏山手写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六章

【成语】:将夺固与

是指要想得到,必先给予。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很多时候被理解为权谋诈术,这句话并非教我们采用先予后取的方式骗取什么,夺得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只有先予,也就是付出,才会有取,也就是得到回报。

世上之事无不如此,你想欣赏美艳的花朵,就要给它浇水、松土;你想收获甜美的果实,就要为它修枝剪叶;你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就要给别人一些报酬;你想受到别人的尊重、感激,就要懂得为他人付出,替他人着想。

我们知道,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对于我们的控制,我们能够意识到,但是无法感觉到,这正体现了大道的平凡之处。

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也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之前没有给予,突然就去夺取,形势还没到非夺不可的程度,理由也不充分。形势不达到一定程度,夺取就会比较困难,理由不够充分,难以让别人信服、顺从。

要完成一件事也是如此,想要削弱对手,可以先让它强胜,从而使其自满,想要夺取什么,可以先给予对方,使它自大,想要废弃什么,可以先兴盛它,使之麻痹。只有知道,以退为进,以舍为得,以弱求强,以不争而争的道理,才能够永远保持活力,永远不会被淘汰。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欲益反损: 出自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释文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淡而无味: 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释文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

  • 2021-11-20

    上善若水,汉语成语,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词语常形容君子为人处...

  •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日更第53天)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

  • 《道德经》成语小释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文意深奥,包含广博,可谓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着很多成语,更可谓其精髓。 自知之明 出自...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总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认识别人的是“智”,了...

  • 读《道德经》札记(23):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认识别人的人,是有...

  • 《道德经》成语

    玄之又玄,功成不居,和光同尘, 天地不仁,天长地久,上善若水, 金玉满堂,功成身退,目迷五色, 宠辱若惊,视之不见...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天地不仁 解释 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上善若水 解释 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之成语-将夺固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hb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