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陪孩子就懒了,没有记录。
今天来记录一下
1,今天接了第一个案例是,莫名其妙感觉到“心慌”,无法工作。
具体探索后发现是卡在童年的害怕。
根据情况,我们马上做了一个童年创伤疗愈。
半小时疗愈之后,来访者说感觉舒服多了,有了“稳稳的内在”感。
可以收拾一下马上去上班了。
每次见证疗愈的奇迹,我都深深感动不已。
2,第二个案例是,17岁的大女儿。
青春期很多的烦恼跟妈妈倾诉。妈妈给予了爱的关注和表达,孩子的危机处理过去了。
但是妈妈感觉到心烦,感觉孩子怎么那么多事儿。
通过转换视角(看到孩子倾诉背后的优点和好处),以及理解“烦”这种应激反应是三十多年的固化脑回路(重建脑回路需要刻意练习),来理解孩子,理解自己。并现场模拟了与孩子的新的对话(推演,刻意练习的过程)
3,第三个案例,13岁青春期孩子手机问题.
通过了解背景情况,发现适合用教练式沟通代替说教。
现场教了教练式提问的具体问题,可能的回答,做了预案和推演。
感悟:
青春期问题,任重而道远。
做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后盾,帮助迷茫的家长,我感觉到责任感,意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