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庆“天字第一号码头”,江底不但有寺庙,还有一大片碑林

重庆“天字第一号码头”,江底不但有寺庙,还有一大片碑林

作者: 俯瞰重庆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15:01 被阅读0次

    此地独占重庆水陆交通鳌头之利,古时有“重庆天字第一号码头”之称。

    此地有一座城门,古时有两个瓮城,三道开门。

    此地的江底还有极其珍贵的江底碑林,人称“义熙碑”或“丰年碑”。

    不但如此,传说江底下还一座寺庙,名为“金竹寺”,寺里长满了金竹。

    这个地方就是重庆朝天门大码头。

    第一、朝天门名字的由来

    重庆歌中唱:“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

    朝天门名字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初年。

    朱元璋创建明朝,建都南京,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正好面朝帝都,明洪武四,重庆指挥使戴鼎扩建重庆城时,在朝天门码头修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城门,面朝南京,暗含面朝君王之意,君王是天子,所以取名为“朝天门”。

    重庆指挥使戴鼎是个什么样的官呢?为什么他筑重庆城,而不是重庆府知府筑城呢?

    要说清楚这个,得先说说名朝的官制。

    明朝时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平行,行政系统从上到下为别为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军事上实行卫所制,从上到下分别为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卫—千户所四级。

    明军剧照

    除此外,还设有督察院对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进行监督。

    卫所分为在内卫所和在外卫所,其中在内卫所是指在京的卫所,在外卫所指各省的卫所。

    而在处卫所又分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及内地卫所三种类型,四川境内的卫所主要为沿边卫所和内地卫所两种。

    沿海卫所就不用多说了,主要是指设在海边的卫所;沿边卫所则是设在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南的边疆地区的卫所,在明代,特别是明初,这些地方通常不设行政机构,而由都司及其下属的卫所管理。

    明军剧照

    这种不设行政机构管理的卫所,又称为实土卫所,兼管军民政务。

    在四川境内,就有很多的实土卫所。

    内卫所是指设于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州县中的卫所,它们辖地较小,衙门所在地通常与府、州、县治同城。

    重庆卫、成都卫都属于这样的卫所。

    内地卫设于军事要冲之地,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修筑城垣又属于防务措施,既与州县无关,所以修筑城墙,加强防务都是卫所的份内之事。

    明军剧照

    明《修城记》记载:“国朝著令:郡县有卫有所,始有城。盖要害必屯兵,屯兵必设备,备无逾城也,故有城以为之备。”

    明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同年六月,明军兵临重庆,明升出降。

    攻下重庆后,汤和在重庆“各遣人招辑番汉人民及明氏溃亡士卒来归者,因籍其壮丁,置各卫以分隶之。”

    洪武六年(1373年)置重庆卫,隶属于四川都指挥使司,第一任重庆卫指挥使,自然就是戴鼎了。

    汤和雕像

    前面已经介绍过明代的卫所制职责,修筑防务归卫所管,与重庆府无关,所以才有指挥使戴鼎筑城。

    《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指挥戴鼎因旧城址彻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九宫八卦。”

    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中,朝天门位列第一,而且有两个瓮城,三道城门,正门上书“古渝雄关”四个字,瓮城门上书“朝天门”三字。

    重庆十七座老城门

    在《巴县志》配图上,可以看到朝天门正门外是瓮城,而在正门内不远处,还有一道门,称为“三门洞”。

    事实上,朝天门外最早的城门,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张仪筑城,后来三国蜀汉李严、南宋彭大雅都曾重修过,只是不叫朝天门而已。

    1927年,重庆设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挤问题,朝天门城门被拆,1949年的"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后人再也看不到朝天门,曾经的重庆第一城门,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清朝重庆城地图

    第二、朝天门码头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行石阶沿山而上。

    朝天门外,嘉陵江和长江激流撞击,撕咬翻卷,清浊分明,势如野马分鬃,人称“朝天江流”,曾是巴渝十二景之首。

    这里江面开阔,独占水路交通鳌头之利,是天然的水运码头,汉晋时,这里已经是连接汉沔和荆襄的水运要冲。

    朝天门码头

    元朝末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朝天门码头成了大夏国水陆运输的总枢纽。

    明代,在此设朝天水驿,为四川水驿网的中心。

    清代,又在此设朝天陆驿。

    1891年重庆开埠,重庆海关便设在朝天门顺城街糖帮公所。

    清代老码头

    1891年,英商太古洋行以民船装载黄丝、白腊出口,从朝天门顺江而下,成为重庆出口的第一号挂旗船。

    1949年的"九.二"火灾后,将朝天门码头扩建,并于1958年在嘉陵江一侧修建了客运缆车,后因位置不当,客运量小而停废。

    1984年,又建成一条长125米,上下高差37.2米的客动缆车道。

    1999年10月,建成了朝天门广场,虽然现在修起了一座来福士广场高楼,但朝天门广场依然还在。

    来福士大楼

    第三、江底碑林

    每天都有无数人前往朝天门广场游玩,特别是来福士广场建成后,人流更是密集,但对于两江交汇的江底,却不那么了解。

    可能有人听说过江底有个金竹寺,但却没听说过江底还有个碑林。

    金竹寺只是个传说,在此不作多说,但碑林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据《巴县志》记载:“在朝天门汉江水底石盘上,碑形天成,见则年古。一名雍熙碑,一名灵石。汉晋以来,均有石刻,水涸极及见。”

    枯水期的朝天门码头

    在《巴县志》的记载中,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四十八年、乾隆五年、乾隆十九年朝天门灵石四次露出水面,之后再没有灵石露出水平的记载。

    灵石上的题刻有:汉光武年间题记、晋义熙《灵石社日记》、唐张萱《灵石碑》、宋晁公武《丰年石碑记》、明曲直《丰年碑题记》等15幅题记。

    那么,这个江底的灵石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它就是一片朝天门码头沙嘴伸向长江江心的斜下面岩石,只有在枯水季节才有机会见到。

    洪水中的朝天门码头

    1972年重庆博物馆工作人员作水文考古调查时,从老船工处了解到,在民国时期一次极枯水位时,曾见到水面下有隐隐字迹。

    朝天门江底灵石,对于唐以前的历史、民俗、水文、气象乃至生态环境变迁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峡电站蓄水之后,朝天门码头水位上升,位于江底的那一片灵石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朝天门码头,无论是古时,还是现在,都无愧于重庆“天字第一号码头”的称谓。

    你觉得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天字第一号码头”,江底不但有寺庙,还有一大片碑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iu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