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矾山镇区东北的大北梁上,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有一块约一亩多大的坟地,青松翠柏绕着周围。这个坟墓群里埋葬着清乾隆年间从河南武安坦岭一带来到矾山为人们看病的老中医周在西及他的后人们。最早的坟墓应该是民国初建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周玉河就是这些坟墓主人的后人,应该是老周家第二十代子孙。他的父亲周荣泰在世的时候,他曾多次向父亲询问祖上的情况,他的父亲只能告诉他:“祖上是从河北省邯郸武安一个叫坦岭的地方来到矾山的,并且来的都是中医,为人们看病卖中药。”具体情况他也说不清楚。在每次的上坟祭祀时告诉他;“爷爷、奶奶、两位大爷埋在这里,你的太爷爷从矾山又回到坦岭了,应该是清朝末年回去的。”所以,关于老周家的历史中周玉河的脑海中成为了一个解不开的谜,一直困扰着他,为破解这个谜,他历尽艰难,二上河南上蔡,三赴武安坦岭,终于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寻到了自己的根系所在,为周家几代人解开了这个谜,他的寻根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要真正了解这个坟茔的历史情况,还必须了解这个坟茔主人的先人们五百多年前那一段充满恐惧、担心、饱受离别之苦的漫长历史,因为这一段历史的开端始于明朝天顺元年,也就是“土木之变”之后的“英宗复辟”,冤杀北京保卫战的著名指挥者于谦的事件。尽管明王朝在后来为于谦平反昭雪,但因为他被冤杀造成的周家大逃难的事实,却似一盆泼出去的水,永远也收不回来了。由于在北京明王朝中为官的于谦被杀,而引发了周敬祖及夫人于氏带领周家一门50多口人分两支北逃,躲避朝廷株连九族的灾难,而于氏,正是于谦的姑姑,所以在九族之列,两支逃亡人五百多年没有任何联系,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现在周家繁衍的后代已成为一个数千人的家族,后人们历尽千辛万苦才将两位老人合葬在一起,也出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周玉河这位周家的第二十代后人,以一种非凡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他的父辈们没有完成的历史重任,将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往事续写下来。
一、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段辛酸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及唐朝之后的黄金时代,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共经历了12世16位皇帝。版图最大时,东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帝国将封建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明朝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但又被农民大起义所灭亡。它的由盛到衰富于戏剧性,期间出现的任务和发生的事件独特离奇:有中国古代唯一一位曾经当过和尚的皇帝,恐怖的特务统治,祸乱沿海的“倭寇”,痴迷于木工的木匠皇帝,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玩乐皇帝,迷离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奇案,剧烈的党争,自缢的亡国之君,还有被英宗诛杀的忠臣于谦等等,而周家的历史正是在动荡的大明朝英宗复辟而被改写,成为数百年中的一个历史的谜团,也深刻地反映出明代历史的错综复杂和多变的特点。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于谦17岁作的诗《石灰吟》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在广泛流传。于谦在诗中以烧制石灰的过程来比喻自己成长的过程,只要是真的献身国家与民族,任何的艰难险恶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心和他那“出深山、若等闲”的伟大气概。而“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愿也显现出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于谦从永乐十九年(1420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到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遇害,时任兵部尚书,在朝为官36年。于谦虽然在“土木之变”之后,进行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瓦剌也先进攻北京的阴谋,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的黑暗与夺门之悲剧的上演,而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给于谦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官号。“土木之变”是大明朝政治、经济、文化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开始。
由于于谦被害,给他的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为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事件的出现,必然要株连九族。由此,周家始祖周敬祖和于氏,也就是于谦的姑姑姑父一家的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镇(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同月,一代名臣于谦被冤杀。消息被传到河南省上蔡县周敬祖家时,已是下午时分。周敬祖同于氏商量,决定携全家50多口人逃命,由始祖周敬祖带两个儿子及女儿等一拨老小先行出逃,然后祖母于氏带长子周仲贤及孙子周元一干二十多口人出行。当时正值1457年正月,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他们从居住的河南汝宁府上蔡县宜滨堂村向北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古道,避开人们的视线,慌乱出逃。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借着微弱的月光分两拨,从两条不同的路线逃命,从此后557年未曾相见,双方杳无音讯。为什么要这样出逃呢?当年奸臣“谦罪当族”,“族”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而牵连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而灭族的主要目的就是斩草除根,完全失去复仇实力和人脉。于谦被杀,所有和于谦有关联的家族都要被诛杀,所以周敬祖同妻子于氏才带着大家出逃。当时他们夫妻二人应在六十多岁的年龄了,而且这是一个大的家族。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周敬祖一拨历尽艰辛在京师大名府西赵庄村安顿下来。于氏带着一拨在河南彰德府武安县(今邯郸市武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坦岭安顿下来,当时担心被外人发现,以逃荒为名,改姓为“余”,给村里袁姓一家当长工,就这样隐姓埋名居住下来,五百五十多年两拨人不曾相见。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两个周姓年轻人在一个铁矿上班,闲谈中,谈到周姓一个老人为祖,另一个周姓人说一个老太君为祖,这才拉开了周家人寻根问祖的序幕。在周家祖传的家谱书《大明纲鉴》中有这样的记载“英宗祁镇,九岁即位。宦官王振用事,奉太后命祁钰即位,改号景泰。于谦训练军兵御寇,得宜精忠报国,转危为安。北人畏之,送英宗归。景泰出迎,相持而哭,后居南城宫。七年,徐有贞石享等发动夺门之变,半至南城宫门而入,迎英宗复位,改号天顺。杀于谦而系累其家,废景泰为郕王。时天顺元年,始祖母系于谦之祖姑,辟于谦难,遂迁于武邑县(武安县)。祖居河南汝宁村(今安阳)上蔡县宜滨堂。”武安县志记载:“坦岭,古称石庙岭,居青龙寨之西高岭上,地势坦阔,故称坦岭。村原有袁姓,明天顺元年(1457年)周氏由河南上蔡县宜滨堂村迁此,渐为望族。”
根据资料记载,周玉河要寻根的始祖是周敬祖,字奉光,明休职郎,大名府周姓族谱称周三老。始祖母于氏太君,为明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姑,武安周姓族谱称余太君。祖居河南汝宁府上蔡县宜滨堂村(今上蔡西张寨一带)。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以意欲谋逆之罪诛杀于谦。为避免株连灭族,始祖母于氏携长子即二世周仲贤,始祖周敬祖带其他二子抛家舍业分路逃亡,并各自辗转流落到河南彰德府武安坦岭和京师大名府西赵庄避难。五百五十多年来两支周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二十余代,成为武安、大名当地有名的周氏聚集村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前即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氏后人才朦胧得知两家宗亲同宗情况,2007年西赵庄周氏后人到坦岭与祖母所带长子周氏后人骨肉相聚,先祖及世代周氏家庭团圆夙愿终于实现,这就是五百五十多年的周家历史。
二、漫漫的寻根路
周玉河,男,1962年生人,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东关村人,从小生长东关村的堡墙根下的一处旧式院落里。这里就是周家的先人们第十七、十八代传人开设“源和周”中药铺的地方。现任河北省保定市中国银行副行长。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哥哥们去上坟,所以从小就有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想法。根据早年父辈们的口传,武安坦岭周氏家谱记载及矾山祖坟情况,他推断出,他的先祖即坦岭周氏“西三户”十二世“魁”字辈开始携子孙(十三世、十四世),从清乾隆年间便随着大批外出经营的武安药材商来到京西北的集镇矾山堡卖药行医。积累钱财后在矾山东关购置了房屋院落,并在北梁购置了一块坟地,子孙三代过世后都安葬于此处。到清咸丰或同治年间,第十七世周知吉和同族周大功到矾山继续经营药材,看病行医,开办了一家药店,名为“源合周”。祁州(今河北安国)药王庙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记载:“源合周”曾先后一次“捐钱两千”,一次与“永盛和”捐银一两记录。到清光绪年间第十八代周在西,周在南、同宗周在金、周富义子周大功子承父业,继续经营药店,在矾山及涿鹿一带行医卖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社会动荡兵荒马乱,药店遭土匪“夜猫张”抢劫,后关闭。后来他的曾祖父周知吉因年事已高,故土难离,与同宗周在金返回武安坦岭老家,其他十八世周氏及后人生儿育女落在矾山地区的东关、大街、子房口(■口)、焦家梁,涿鹿附近的南二堡、南三堡、广恩屯、怀来县暖泉、张家口附近的屈家庄等地。周在南子周荣章继子周世民仍继续从事祖业,在南二堡看病行医。这是周玉河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时期逐渐了解到的周家根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几十年来周玉河只要时间允许,一直保持着他父亲在世时那样,每年两次,即清明节和正月初三到祖坟进行祭扫的习惯。随着阅历的增加,不断思考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又要到哪里去这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就有了一定要寻根的念头。他小时候父亲曾告诉过他祖籍在武安彰德府,而且爷爷还是武安口音,后来在矾山开药店,以看病卖药为生,并定居下来。他小时候还见过那些贴有标签的中药斗子,木药盒以及有他祖父周在西名字那枚一寸见方、字迹刚劲有利工整俊美的名章。这些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寻根问源的必要前提。2010年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决定前去今安阳,明清称彰德府属河南辖。所以直达邯郸武安的东西周庄,这是寻根要到达的第一站。
2010年10月,周玉河驱车从张家口直奔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市,这是一个县级市,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为河南省安阳(彰德府)辖区。在武安稍作休息后,沿着坎坷不平的乡村土路颠覆前行,辗转找到了东西周庄。经过仔细打听询问原来周庄村民大多不姓周,因为在东西周庄两村中间还有一个叫周家沟的地方。顺着热情村民的指引,沿小路下坡到沟底,居住着几户农家。找到一家院子,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听说来意后非常热情领进屋子,马上招呼他的孙子从墙上把相框拿下来。原来,他家先辈的排序都特意记在相框的背面。按照他说的字辈,这个老师的祖上没有这几个字的上辈人,他的祖上也是从武安一个叫坦岭的地方迁过来的。他告诉周玉河他从坦岭那边找到了他的家谱,坦岭周氏是从上蔡迁移过来的。并告诉周玉河,前几年他曾到河南去寻根,结果是空手而归,他什么也没有找到。他说的情况让周玉河很激动,因为毕竟都是从坦岭出来的周氏门中人啊,看来是大有希望。
按照这位老人的指点,边走边攀谈,在一个交叉路口正迷惑焦急的时候,一位过路的中年男子告诉他:“你要寻周家的根,就必须到坦岭去,因为这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坦岭可是老周家的根据地啊,只有到那里去打听才能找到!”
从武安县城往西有一条笔直的柏油乡道,两边树木成荫,直行片刻便驶上一段丘陵路,并盘旋于一座草木青翠、顶部山崖耸立的山岗。下山便出现了一个通往村落的大门洞,这就是坦岭。
这次他找到了坦岭村村委会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两个约有三十多岁的妇女,她们问周玉河,你来寻根,你是那股子的?这话把他问迷糊了,什么那一股子啊!她们赶紧解释说:“这祖上一个是老头子的后人,一个是老婆子带的后人,过去因为一个亲戚在朝廷做官不知犯了什么事,皇上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祖上担心被灭根,老头子带了一伙,老婆子带了一伙,连夜分路逃亡,其中老婆子带儿子这股子落难到坦岭并定居下来。前几年还有老头子的后人那股子前来寻根呢,再说这坦岭后人又分了好几股子,不知你寻的是那股子啊。”周玉河只能说:“我想看祖上传下来的家谱。”她们说要找家谱就要找村委会办公室的周栓田,他知道家谱在哪里。
找到周栓田后,告诉他:“家谱是原来一位秦姓会计搞的,现在因为脑梗半身不遂卧病在床。”
一次寻根的亲身体验,实质就是人生中的灵魂的洗礼。当他们告诉周玉河有人能找到家谱时,他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光亮,也可能就是一种真正的希望。在几间低矮破旧的小正房中,床上躺着一个面色蜡黄瘦弱的老头,床头坐着一位老婆婆应该是他的妻子。周玉河说明来意后,老头双手使劲拽着一根拴住床上的布绳,在他的老婆的帮助下艰难地坐了起来,他告诉周栓田到大队部也就是村委会办公室可以找到他编写的家谱。回到村委办公室,折腾了半天时间,在一个不知尘封了多少年的纸箱内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家谱世袭表册。让周栓田拿着家谱,开车到县城去复印,又将周栓田送回村里。翻着一页页记载着一代代先祖的名字,周玉河终于找到了祖父和父亲的字辈。虽然家谱世袭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的根,也就是他们都是于老太君带出来一支繁衍的后人。祖上离开祖籍流落他乡,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五百多年未有任何联系,五百多年悲欢离合,人世间的变迁,周家得以生存繁衍,已有二十代子孙后人,这就是老周家的根植所在。从张家口的矾山堡到邯郸市武安坦岭千里之外,一条根相连,周玉河寻根的第一步有了珍贵的收获,周家后人也从此知道了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
在之后的五天里,周玉河遍访大量的知情人,并查阅了《武安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并亲自到实地了解情况,同时见到了后人为于老太君及先祖周敬祖立的碑和碑记。
2013年,因为先祖的一些情况曾经和一位早年从武安同他的祖父到矾山开药店的同族后人联系。因为他是第十九辈子孙,已经有八十多岁,从头那里了解到许多祖辈的历史情况,而且他们兄弟的名字在世系家谱上还确实有记载。但后来打手机始终未能联系上,后来才知道他已经在2012年因为一个腰椎病去世了。记得2010年去找他时,这位老人还抱着孙子在街上转呢。虽然年龄在八十开外,但身体硬朗,性格也很开朗,看到与周玉河曾有相同血脉的同族时倍感亲切。说笑说:“活一百岁没问题。”可令周玉河没有想到的是,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两年多的时间竟是物是人非,阴阳两隔了,这就更让周玉河觉得寻根的事,的确是同时间在赛跑啊!
在武安查到了于谦的相关资料,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爱国爱民,有民族大义,刚正无私,勇于担当。于谦曾巡抚河南、山西,除弊兴利,深得百姓拥护,明英宗复辟后被奸臣陷害欲全家抄斩。英宗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帝意岁决。丙戊改天顺。
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2月16日),英宗复辟后的第六天,以意欲谋逆罪将其处死,终年59岁。籍昔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诸。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谥肃愍,遗著有《于忠肃集》传世。北京人民听到其被害的消息后无不恸哭。遗骸暗中为人收殓,第二年运回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平反,复官并赐祭,将其北京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故宅改为忠节祠。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下诏,在三台山的墓旁建祠纪念,并重故居建立怜忠祠(遗址中今祠堂巷)。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塑像。清·嘉庆十五年(1820年)杭嘉湖道台林则徐重修了墓与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的墓碑上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忠肃于公墓”十八个字。其冤案平反后,在山西、河南、杭州赐建祠堂。正是由大明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冤杀,而造成了先祖周敬祖与于老太君带全家出逃的历史悲剧,从而改变了周家人的命运。
周玉河在坦岭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于氏老太君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带着一个儿子和几十口人到武安西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坦岭。这个村主要为几户袁姓,为了防止暴露身份,于老太君改“于”姓为“余”姓,儿子和有力气的人都去给袁姓当长工维持生计,艰难地生存下来。于老太君年岁已大,开始考虑一块坟地。听坦岭周氏后人世代相传,当时袁家和周家请风水先生一共选择了两处墓地,一块位于村子西北方向,说比较安静,村西南一块墓地总有哭声,老太太让袁家先选择,以示尊重。袁家选择了比较安静的一块坟地,而周家只能是总有哭声的那一块坟地了,别无选择。五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看,坦岭除几户秦姓外,几乎都是周姓,袁家最多也就是一两家了!所以,总会听到哭声应验了当年那位风水先生的说法,周氏后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成为武安远近闻名的周家根据地。
三、先祖从武安坦岭到矾山堡一带的经历
周玉河小时候每年在家乡矾山镇到他祖父老坟上祭祖,都还要给墓地西侧一溜三个坟头烧纸。当问他的父亲地下埋的是什么人时,他的父亲总是十分茫然地回答;“这三个坟头的时间可久远了。听说是立坟人‘大行魁’子孙三代人最早的坟墓。”当时他听到”大行魁“这三个字时脑海中总是浮现历史课中原始社会大猩猩的形象。后来在不断的思考:他祖父能够去世后埋在这个坟地,应该和立坟人,也就是坟地立祖人是一脉的直系,否则是不会埋入一块坟地的。在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尤其是武安商帮的资料,反复考证在周氏西三户这一支的家谱中寻找”大行魁“三个字的踪影。终于找到十二世为“魁”字辈,十三世“子”字辈中有一位名“行”,这个时期正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也是武安药商外出经商最活跃的年代。所以推断,他的祖上十二、十三、十四三代应该从清乾隆年间便随着大批外出武安药商推着独轮车或肩挑,或骡马驮着药材风雨无阻,沿着崎岖的山路长途奔波,来到冀西北丘陵区的商品采集地矾山堡落脚。行医卖药,稳定后开了一处中药铺。当时应该是生意不错,便定居于矾山堡,赚了钱后,便准备在这里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便购买了这块坟地。以十二世周魁元、十三世周子行、十四世“有”字辈祖孙三代立祖下葬为坟,所以在坟西北一溜三个立祖的坟头。
经过不断地考证,继十四世以后,周玉河的曾祖父十七世“知”字辈,听说这十一、二岁时就和同族应该是受到周氏上几辈的影响,大约在清咸丰或同治年间在矾山开设了一家中药铺,地点应该是在堡墙根旧院内,名为“源合周”。所以,在祁州(今河北安国县)药王庙中有一块清同治四年(1865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其中记载了“源合周”先后一次“捐钱两千”,一次与“永盛和”捐银一两记录。在光绪年间,两个儿子即十八世“在”字辈周在南,周在西兄弟两长大后从武安来到矾山,子承父业,看病行医,继续经营“源合周”药店。后来他的曾祖父感觉年事已高,故土难离,又返回了武安老家。周在南、周在西两兄弟二人就留在了矾山,这就是从武安坦岭到矾山的一段周家的家族历史。
据考证,周玉河的曾祖父周知吉,到矾山子承祖业开办了源合周药店,带了四人,胞兄弟周在南、周在西以及同族周大功都留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周玉河的曾祖父周知吉和另一个周氏(推测是周在金)最后又返回武安坦岭。
从2010年到2014年底,经过不断地探寻查找,从周家的家族历史过程中,周玉河比较详细地知道了基本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十八世以后再矾山及各地的基本情况,从这些人的生存过程,知道了比较详细的脉络。
(一) 关于十八世周在南及其后裔的情况:
周在南(1876—1959),妻郑氏,黑山寺人(郑江、郑海、郑谋之姑母)。抗战爆发避战乱定居矾山镇子房口村,生三子二女,长子周荣章,次子周荣元(52岁中毒去世),三子周荣昌(85岁去世,属马)。二三子均无后。
1.周荣章(1898年生)。在涿鹿城任家药铺(武安徘徊镇李兆钥、李克英所办)帮工学艺,娶李氏之妻带三岁过继子,取名周世民(1939年5月1日出生),后定居南二堡。解放后继续从事中医祖业,在南五堡卫生院工作。周世民从小随父学习中医,成为当地有名气的老中医。周世民既感谢亲生李氏父母,又感谢养父周氏的养育之恩,生四子,长子李广春(子李大江、女李静),次子周广斌(子周大海、女周倩),三子李广清(子李大军、女李娜),四子周广银(子周大博、周大祥)子承父业在南二堡开办中西医诊所,一女周广莲(任勇民、任丽亚)。
2.长女周荣景(1917—1976),夫李佃荣,居矾山镇焦家梁村,生两儿两女。长子李清明(李向华、李帅华),次子李清亮(女李建华、子李江华),长女李清莲(生三女闫永军、闫永萍、闫永春),丈夫闫记,中医医生。次女李清梅(子刘富海,焦家梁村务农,女刘富英,怀来沙城,刘富燕,北京)。丈夫焦家梁村刘祥。
3.次女周荣秀(1920年生),夫袁国贤,居矾山镇虸蚄口村,虸蚄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生三子二女,长子袁朝龙(女袁宏霞、子袁宏兴),次子袁朝江(女袁海风、子袁宏宇、袁宏军)三子袁朝海(女袁宏燕、袁宏春)长女袁朝云(女关利军,窦润叶,子窦绍华),次女袁朝英(女武淑芳)。
(二)关于十八世周在西及其后裔的情况
周在西(1853-1945),妻周牛氏(1852—1957)是周玉河的祖父,也是我的姥爷、姥姥。周在西到矾山后一直随父周知吉行医卖药,继续经营祖上创办的源合周药铺,并定居矾山堡娶妻生子。妻家是矾山川有名的推拿接骨医生—矾山镇孟家窑牛姓人家。夫妻育有五男二女。周在西一直在矾山及周边地区身着长袍手提药箱行医看病,并经营着源合周药铺,药铺1937年被土匪夜猫张抢劫而被迫关闭。周在西在1945年7月病逝,享年52岁,周牛氏1957年病逝,享年65岁。
十八世周在西育有五子三女
1.长女:周荣梅,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九(1911年9月21日)辛亥猪年生。嫁于怀来县暖泉村,夫徐国印,生育三子三女,长子二岁早逝,次子徐正瑞,三子徐正义(怀来县政协主席职务退休)长女徐正梅,次女万玉莲(送出),三女徐正莲(崇礼县场地乡教师退休,夫靳发,教师)。
2.长子:周荣典,民国三年二月初七(1914年2月8日,甲寅虎年)生,年轻送到北京学戏,几年学成旦角,患痨病去世,年仅22岁。
3.次子:周荣兴,民国四年二月初七(1915年3月22日乙卯兔年)生。1946年抗战胜利后到赤城参加八路军一去未归,至今下落不明。
4.三子:周荣清,民国十年三月二十七,1921年5月4日(辛酉鸡年)生,参加过解放军,后复员回家,1991年病逝于涿鹿县光荣院。
5.次女:周荣花,民国十三年五月二十一,1924年6月22日(甲子鼠年)生,嫁涿鹿县温泉屯镇吉家营村孟重,可能是地主或富农(夫被镇压),年轻时难产去世,未留下子女。
6.三女:周荣珍,民国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1928年3月13日(戊辰龙年)生,嫁矾山大街李玉林(1975年1月23日病逝),在这辈中寿命最长86岁,2013年12月12日病逝。育有三子三女。长子李继龙(女儿李伟、李弘),次子李继云(女李敏),三子李继雨(子李波)。长女李继玲(女张海清,长子张海明,次子张海亮),次女李继荣(育有二子)三女李继英(子张辉宁)。
7.四子:周荣泰,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生,年轻时学钉锅钉缸手艺,后为农民,中共党员,曾任矾山镇东关村大队长及第五生产队长多年,1987年11月22日病逝。娶妻侯玉莲,涧南(今吉庆堡)人,1934年生,1996年5月去世,育有三子二女,长子周玉昌(女周海燕,子周海兵),次子周玉海(2012年去世)育有二女,三子周玉河(育有一女),长女周翠梅(育有二女),次女周翠英(育有一子)。
五子:冯玉昆,民国二十四年出生(1935年),过继给北京一冯姓人为子,1967年患肺痨病逝,因过继异性未入祖坟,死后葬于东关炼铁厂北的一块地边上。
周荣典、周荣兴、周荣清、周荣花、冯玉昆均未留下后人。
通过这样几年的探寻和挖掘,周玉河清楚地意识到,从明代天顺元年到今天,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进程,周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息在历史的大河中搏击风浪,终于有第二十甚至二十一世的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数千人的浩浩家族,从河南上蔡县到武安坦岭,再到矾山堡等地,周家就是这样扎根开花又结果的,这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啊!这就是历史,而且是中华民族中成千上万的家族中厚重历史中值得人们永远记忆的一页。
(三)关于周大功及其后裔的情况
经过周玉河的调查了解,大约在清代晚期,周玉河的曾祖父十七世周知吉十几岁便从武安坦岭老家来到矾山堡,继续经营家族祖业“源合周”药铺,卖药行医。清光绪年间,十八世周氏即周大功(约生于1878年,父十七世周富义),周在南,周在西,还有同族周在金来到矾山子承父业,后周知吉与周在金返回武安坦岭,其他人在矾山一带定居下来。
周大功属三世周元三子及四世周理之后,其父十七世周富义,周家家谱有记载。周大功医术精湛,在涿鹿一带享有盛名。周大功外出行医病逝于涿鹿郭家巷,当时长子十岁周宴文,五岁次子周宴武,遗腹子周宴兵,妻带三子投靠舅舅,后定居南山堡。
长子周宴文84岁去世,育二子周金红(女周晶晶、子周志勇),周金瑞(子周胜勇、周胜博、周思奇),还育有一女。
次子周宴武2012年去世,育二子周金林(周子林)、周金贵。
三子周宴兵,定居广恩屯,育一女周玉花。
周玉河经几年的不断搜集整理,走访了近百人,行程达1万多公里,书写了数十万字的记录,终于论证了周家五百五十多年的家族史,不能不说是对周家家族历史以及矾山历史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四、认祖归宗,周家的家族周家的根
周氏的先祖,根据周玉河查阅家谱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这样认为,早在清乾隆年间周氏第十二世(魁)、十三世(子)、十四世(有)爷孙三代来到矾山堡行医卖药。武安药商习惯常年在外地经营,家属始终在老家居住。但逢年过节都带上所赚的钱银回老家坦岭过年过节,养家糊口。所以推断当时周玉河的祖上也应赚了些银两,并准备在矾山长期居住,所以在经商地矾山东关北梁购置了一块坟地,爷孙三代都长眠于此。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在矾山堡的周氏祖坟。这就是周玉河父亲所说的“大行魁”三辈为立祖的周氏老坟,也是矾山堡一处从河北武安坦岭在矾山认祖归宗的老坟,而矾山这块土地上,从山西、山东以及河北、河南迁来的移民众多,从邯郸武安来的仅此一处。
根据周玉河调查了解的情况,周氏家族的辈分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始祖——周敬祖,二世——周仲贤,三世——周元,四世——周俊,五世——周鳌,
六世——周臣,七世——周时用,八世——周天香,九世——周三策,十世——周起蛟,
十一世——周极,十二世——周魁元,十三世——周子行,十四世——“有”字辈,
十五世——“周”字辈,十六世——“世”字辈,十七世——周知吉,十八世——周在西,
十九世——周荣泰
这就是从明天顺元年到现在周氏家族的十九世先人排序,周玉河经过几年的艰苦查询,终于达到了认祖归宗的目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周氏家族的第二十代传人。由此他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出了周氏家谱,以示后人。
经过调查家族史后,周玉河对周氏几代人为什么会有人来矾山经营药材、行医看病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兴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归结到了历史上的祁州药市上的武安帮这一历史发展时期。
安国古称祁州,位于冀中平原,距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都比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药材加工和种植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
安国药市的发展,据说源于药王庙的建立,此处供奉的药王为东汉开国功臣邳彤,最初由宋徽宗敕令建庙,明嘉靖年间扩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为研究武安商帮在祁州药市上的活动情况,周玉河曾专程赴安国探访药王庙,药王庙座东向西,建筑有牌楼、山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并竖有27米高铁旗杆两根。
大约从元朝末年开始,这里的庙会便形成了地方性药市。到明清两朝,安国药市日趋繁荣,庙会由最初一年一次发展到春秋两季各一次。各地药商云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药市。清道光年间,安国药市发展到鼎盛时期,参加交易的地域东濒沿海,西达新疆、甘肃、陕西,南至广西、台湾,北至东北各地。俄罗斯、印度、日本、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外国的客商也不辞万里,远涉而来。各地药商在往来经营中,为行动方便,逐步按地区或经营药材的类别,自然形成了帮口,号称十三帮,其中关东帮是十三帮中的大帮,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高丽(朝鲜)、内蒙古一带药商,每年庙会来安国有210多户,1000多辆大车,在同一时辰进城,骏马嘶鸣浩浩荡荡,场面颇为壮观。后来历史上的武安药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祁州药市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帮口,周玉河的祖上就是当时武安药商帮口中的一员,而从武安坦岭来矾山堡经营药材并行医看病的,并把根扎在了矾山。
祁州药市始终是武安药商大展身手的大舞台。他们率先进入祁州药市,至晚是在清朝初年。到十九世纪,武安帮在祁州药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建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记录了武安帮合帮的过程:咸丰辛酉(1861年)冬天,约有300多商户组成“武安帮”在祁州药市宣告成立,与其他“省自为帮”的十三帮比肩立,由此可见当时河北武安帮的规模和实力是十分宏大的,源合周药铺也加入到武安帮中,成为在矾山堡的唯一一家武安帮中的成员。
武安药商最初进入祁州药市,带去的也是当地的中药材,因为武安历史上曾经盛产中药材。他们推着小车把太行山民采集的荆芥、柴胡、何首乌等优质药材运到祁州药市上出售。到后来,不再满足于运销本地药材,而是推着小车往返于药材产地和祁州药市之间进行贩运。并自学中医为人看病,与其他商帮相比,武安商帮自身形成了特有的特点,一是人数众多,以县立帮。仅仅1865年武安帮中祁州药市合帮时就有300多商户,这还不是最高潮的数字,武安药商最多的时候是清光绪末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据民国版《武安县志》记载,当时武安全县就有药商两万有余,他们甚至垄断了东北的药业。二是也买也卖,经营灵活。武安药商分布长江以北大半个中国,他们把经营地的药材带到祁州,又采购他们需要的其他地方的中药材,把东北等地的大客商的药材垄断收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收购贩卖集团,成为一个集团公司式的经营,所以买卖越做越大。逐渐成为祁州药市上举足轻重的大卖家,并垄断了当时的祁州药材市场。三是心灵手巧,善于加工。当时武安人的许多药店都是前店后厂,其利润的获取不仅仅是批零差价,还有加工炮制和制作丸散膏丹等药材加工环节。各种药材通过加工以后升值许多。四是诚信经营,和气生财。人们都知道武安人会说话、能推销。武安人在各地的药铺以其实力在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玉河的祖上远涉数百里来到矾山开办源合周药铺这只是武安商帮中的一个缩影。2009年《武安商帮》摄制组在山西采访了75岁的李明龙老人,他是武安人,1939年随经商的长辈来到“口外”。他亲身经历了武安商帮在张家口经营商品药材的过程。李明龙的祖父叫李来中,清道光年间便来张家口开店,店名“永兴李”,最多时候铺面达七处,张家口有三个,柴沟堡有两个,万全县城有一个,洗马林还有一个,总共七八十号人。药店很阔气,洋式门脸,五间大门市,后面有两个四合院,是楼房,有库房、有作坊,还有客人来住的客房,切药的、碾药的、抟丸药的、取药的,热闹非凡。丸散膏丹“永兴李”都做,除了门市销售还有批发,批发到库伦,就是现在的蒙古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在沙漠跋涉的骆驼队,就驮着“永兴李”的药品和药材。同时骆驼队里的人也有生病的,骆驼也生病,“永兴李”还卖治骆驼的药,很受骆驼队欢迎。为此他们在大境门专门设立了一个门市。解放前张家口成规模的药店只有四家:永兴李、崇和裕、德泰和、南山堂,除了南山堂全是武安人的生意。周玉河的先辈们同这几家药店都有生意上的往来和联系。而且他们经常会一起行走在张库大道上。崇和裕的实力很强,在张北县、大同、丰镇、集宁、卢生庄、新河、包头等地开有分店。
《张家口晚报》2010年5月11日刊登的《古城老街和商铺》一文中记载了宣化城当年的景象说:“武安人开的德泰和药店,门口挂着铜制的膏药幌子,前面门市陈列着几排药斗子,内装各种中草药,柜台上放有称药的戥子,铜制的捣药碓臼。后院房顶上有一个小药王庙,供奉着药王爷。德泰和可以自己加工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药店还自制膏药,把麻油烧滚,加入各种中草药煮炸,熬制成膏,敷在狗皮上,称作狗皮膏药。丸药的制作是将石蜡加温熬化,把木球置于溶化的蜡液中,蘸上石蜡置于水中冷却后剥开,就成了丸药的蜡壳,再按处方配制各种中草药研碎过箩,和上蜂蜜摆成一粒粒药丸,放在柜台上出售。
据《蔚县卫生志》概论中讲:“清嘉庆十年(1802年),武安大贺庄姓胡的在县城南街开设“广德堂”药铺,加工炮制药材,自制丸散膏丹,批发、零售中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有武安县徘徊镇赵姓药商,在县城北街路西(现医药公司院)开设规模较大的“恒兴荣”药铺,在吉家庄设了“恒兴荣”分号。随后又有一批武安药商来蔚县行医卖药,并先后在西合营、北水泉、白乐设立“恒兴荣”分号,名为“恒兴泰”、“恒兴公”,并发展到张家口的堡子里。
通过上述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到,在数百年前,周玉河的先辈们同许多武安人一样,走出武安来到张家口的各地,以行医看病,贩卖中药为业,走出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周玉河的先辈们也就是在矾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办了“源合周”药铺,成为矾山当时最早的医药机构,为人们行医看病。三代先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矾山,并在矾山留下了根。通过周玉河几年的艰苦奔波,这条周家血脉之根终于比较完整而细致地留在了后人们的面前。矾山有山西移民来的,也有山东移民,还有家周氏家族从武安来的,这就是组成矾山的人群,历史就是这样悲欢离合而书写出来的,等待着更多的人来阅读!
五、我对周氏家族历史的一点了解
我的母亲周荣珍就是周在西的女儿,也是周家十九世传人,是周玉河的三姑,所以也是周家家族中的一员。我姥爷周在西我从未见过面,因为在我未出世也就去世了。我姥姥是我三岁时去世的,记忆不太清楚。听我母亲讲,我姥姥叫牛天香,是矾山镇孟家窑村人,出生在一个专治接骨损伤的世家,她们家的祖辈男子都是农村的接骨医生。我姥爷去世后姥姥和一个冯姓的人一起生活。这个人我见过,听说是门头沟一带的人,是一个钉鞋修鞋的手艺人,我的五舅舅冯玉昆就是过继给他的,后去世埋葬在矾山。
我见过我的三舅周荣清,四舅周荣泰,五舅冯玉昆,听我母亲说,我的大舅周荣 典是到北京学唱戏,学成后因为得痨病去世的,二舅周荣兴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到赤城参加八路军,至今未归。所以他们未留下后代,二姨周荣花年轻时嫁到吉家营村一个叫孟仲的人,后被镇压了,二姨死于难产,也未留下后代。所以在我姥姥和姥爷生育的子女中,只有大姨周荣梅,四舅周荣泰和我母亲周荣珍三人留下了后人,使周家的血脉得以延续。在这一代人中我母亲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一个,2013年12月12日病逝,享年86岁。我三舅周荣清也曾在解放军中当过文书,据他说是肖克的部队,后复员回家。一辈子未干过重体力活,在几个单位当过炊事员。在我的记忆中,三舅曾有过一个妻子叫白玉娥,矾山三堡人,后因感情不合离婚,我的三舅母改嫁到杏园一个马姓人家中,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去看过她。五舅冯玉昆在宣化龙烟铁矿上班,后因得哮喘病回家,终生未娶。他们去世后的葬礼我都去参加了,看到了没儿没女在人世间最后时光的凄惨与悲伤。尤其是五舅冯玉昆,现在坟墓在哪儿都没有人知道。来到人世间短短的几十年他们未留下后代,也就意味着很少有人再提起他们的名字,这可能也就是人生中的一大悲哀。更别说大舅和二舅了。
大姨周荣梅,是一位十分要强的中国典型的妇女形象。据母亲在世时讲,大姨30多岁时大姨夫徐国印就去世了。一个人把二男四女拉扯成人,守寡50多年,在人生的道路上与命运抗争。把儿女都抚养成人,一辈子从未离开过怀来县的暖泉村。记得我在矾山中学高中读书的1971年10月,曾和表哥周玉昌去暖泉看过大姨,那时她50多岁,身体很硬朗,也就是那一次同表哥一起横渡了永定河,因为那时没有桥,只有下水过去,有一公里宽的河面,我们横渡而过,去沙城表哥徐正义家看看,晚上又渡河回到暖泉。
周荣泰是我的四舅,他和我们家一样都有三男二女后人留下。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我姥姥一起生活,吃了不少苦。据我母亲在世时回忆说,很小的时候就和我二叔李玉森学钉锅手艺。那时我的父亲经营着几亩菜园,生活还可以,主要由我父母来接济我姥姥和四舅他们,四舅娶妻时都是我父母操办的,当时的彩礼是小米和白面,都是我父亲给解决的,之后成就了周家在矾山人丁兴旺的一家人。四舅和我父母走的特别亲,记得小时候,四舅来我们家,对我母亲说:“姐姐,我饿了。”我母亲马上给他拿出家里有的最好的吃的给他吃。很是随便的那样。在我们家最困难的那几年,四舅也帮助我们很多。亲戚之间在最困难的时候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亲戚。朋友也是如此呢!
现在矾山的周氏后人们还都十分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一些关于过去的事情。但是从明天顺元年到现在五百五十多年的家族史还是在周玉河调查以后才知道的。所以,我十分钦佩周玉河这种锲而不舍的寻根精神,因为中华民族有了千千万万个寻求根源,传承历史文化的人去探索去发现,才有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博大优秀的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