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牙姐在朋友圈里说可以给需要帮助的小伙伴看看简历,给一些职业方面的小建议。结果姐的微信就炸开锅了,一下子收到了20多份CV,看来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管理咨询是刚需。(其实挺多小伙伴都在找工作/想跳槽~)
这一周通过微信、面谈等方式跟多个小伙伴进行沟通,回顾过去8年时光。
非常幸福地,大学4年,研究生1年,工作2年半,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这不靠运气,这得从“认识自我”开始。
1、那年高考
高考分数出来,不高不低,读不了中大/华工,凑活读一个广东省内211或省外985。跟中国大部分的家庭一样,我们一家三口去了高考咨询会,花了不少时间去研读报专业指南,也看了不少报纸评论。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A. 留在广州,报华师,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几率比较大;B. 出省能报个更好的大学,但极大可能读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比如同济化工。
有意思的是,还没报高考志愿前,咱家仨就达成一致,以后牙姐必须出国泡泡海水。若是以后走留学之路,大学排名则很重要。当时想了半天,看着理工科的专业设置就提不起精神。一方面考虑大学排名,另一方面考虑兴趣,犹豫不决。这时候,牙妈给了一个帮助极其大的建议:做一些职业测试,比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刚开始,以为这是心理测试,后来发现儿时的我太肤浅。
2、职业测试助我了解自己
当时我测的第一个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Self-Directed Search)。它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以上来自网络)
经测试得出,我属于社会型。该类人群的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除了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外,我还做了MBTI测试,结果相似:我天生善于与人打交道;不适合做理工科类的工作;对数字不敏感……
于是我选定了管理类专业,就是传说中的“万金油”专业,没啥特别优势,但胜在“摸哪都没害”。
那一年高考报考采取平行志愿的形式,据专家说:“平行志愿最好服从专业调剂。不服从调剂易落榜不服从专业调剂,投档后又被退档。”而那一次,我们全家做了一个机智且勇猛的决定:全部选择了管理类专业,并且全部选择“不服从分配”,一条路走到黑。
3、实践助我发现自己
同专业的不少同学是被调剂到旅管专业,而我是以第一志愿录取,欢欣鼓舞进入最开心的4年。大学4年,我参与了很多活动的组织协调,也有几段长期固定的实习,其中在IDP市场部的实习让我看到了自己对人力资源、带领团队的热爱。在市场团队跟着前辈们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有新的机会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进行华师和广州重点高中的留学宣传。比起市场推广,我特别享受招聘、面试、培训的过程。在IDP得到了很多帮助,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帮助新的一批师弟师妹成长,帮助他们通过实践了解自我,积累实战经验。我热血澎湃地写招聘小广告,物色人选,花时间跟他们一对一深聊,长时间培训,还跟他们做了薪酬制度……
除了人力资源外,通过时间,发现我还适合做活动策划的工作。大学后半段,有机会进入了几个学习型社群,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在社群中,我有机会可以参与组织,从中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组织策划一些教育类活动,比如讲座、读书会、分享会等等。在大学时代的经历也促使我后来在新加坡建立了狮城跑团。
总结而言:用测试来了解自己,用经历来锻炼自己,不断地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擅长做什么,而更多地发现自己热爱/擅长做的事。
下一回,牙姐说说当年是如何通过新浪微博找到新加坡全职工作的。
我是牙牙
在北纬一度旅居的广州姑凉
喜欢·个人成长
喜欢·走遍世界
喜欢·活动策划
目前是·互联网HR|狮城跑团打杂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字
可以帮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