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它并非是一本平常定义的恐怖惊悚故事集。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平凡大众的日常生活,恕我愚钝,有些故事甚至给我一种如坠云端、不知所云的感觉,没体会到故事中的精髓所在,所以对这本书中不少故事一定要多加琢磨,细细回味,不然看不明白。
雪莉·杰克逊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哥特式惊悚小说家,其作品受到众多著名作家的赞誉,比如斯蒂芬·金、尼尔·盖曼等,其代表作《乐透》,更是穿透时空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举重若轻的经典之作。
哥特式小说源于英国,盛行于十八世纪后半叶及十九世纪早期的欧美,具有神秘、恐怖、超自然等特点,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揭示的主题却是现实的。该类小说多半讲述古城堡闹鬼的故事,往往具有浓厚的恐怖、凄凉、衰败的色彩。现代的哥特式小说也许没有古城堡,也没有闹鬼的情节,然而,外在的恐怖已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之中。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派认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有罪的,就应受奴役,就该下地狱。对此他们毫无办法——除非上帝愿意帮助他们。雪莉·杰克逊的《乐透》小说就是对掩藏在文明外表下的人类与生俱来的野蛮天性的诠释和体现。
在开头宁静祥和的氛围中,杰克逊用一种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手法和平铺直叙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讲述了一项传承已久的仪式,即每年如期举行抽彩活动。抽彩依序按家族、户、个人来抽取,直到有一个人被抽中为止。直到最后,读者们才会意识到所谓的“中彩者”将被其他村民用石头活活砸死,以作为祈求丰收的“祭祀品”。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精悍,却意义深远。从1948 年12 月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以来,它就被当作一个稀奇古怪而充满悬念的心理恐怖故事被讨论和研究至今;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日益深入,它在文学界的地位变得更加显眼。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与虚幻,文明与野蛮的交织对比,让人感到太平岁月掩盖下的恐怖与凄凉,人性的丑恶与残暴……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故事也体现了同样的主题思想。比如《叛》,沃尔普家里养了一只狗。某天,沃尔普太太被告知狗咬死了别人家的几只鸡,并被要求去处置这条狗;然后邻里街坊都在热情洋溢地出谋划策,讨论怎么处置它。甚至是沃尔普家的两个孩子也嘻嘻哈哈、绘声绘色的跟母亲描述怎么杀死这条狗更有趣……
无论是周围人事不关己、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还是孩子们对杀死共同生活多年的宠物狗的热忱和兴奋,这一切都让沃尔普太太心生寒意,也让读者们意识到日常生活里一向所忽略的的残酷之处。
还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花园》,镇上的一栋老别墅里新搬来一对母子,大家都对他们非常友善,温宁太太更是如此,和新搬来的麦克连太太成为了亲密的好朋友。这本是寻常平静愉悦的小镇生活,但是慢慢地麦克连太太的生活却一步步地滑向失控的边缘,大家都不怎么理睬她了,原本热情的小镇居民变得冷淡,她完全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杰克逊以流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将友情的虚伪,人际关系的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这个小镇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表面热情的居民内心的自私和冷漠,人人平等的表象之下的种族歧视……就像麦克连太太精心养护的花园在一个暴雨之夜被毁坏殆尽,小镇居民终于撕去虚伪的面具,露出了原本的真实面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默认的抱团排外的规则。
杰克逊的叙述技巧、讲述事情的方式,总是被描述为“客观而超然的”。
首先,她擅长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和客观冷静的叙述口吻,不带任何感情地讲述整个故事,赋予故事一种真实感,从而加强了其对人们心灵所产生的的恐怖惊悚的效果;
其次,杰克逊所讲述的故事仅仅就是一个故事而已,至于里面蕴含的主题和思想都待读者自己去辨别、去发现、去理解,至于理解成什么样子全看读者自己,作者对这一切都是抱有置身事外的态度,任凭大众如何揣测。
总而言之,雪莉·杰克逊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以及细腻的观察,她把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诉诸笔下,让人们重新对这些生活中的所忽视的琐碎进行审视:原来生活是如此的温柔而残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