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课程的逻辑(摘记五)----钟启泉著

课程的逻辑(摘记五)----钟启泉著

作者: Dreamerr__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9:42 被阅读26次

    5、“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

    ★ 课程社会学:研究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揭示“学校知识”的本质

    ★ 英国“新教育社会学派”: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把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研究。

    ★ 现象社会学:课程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同权力与财富的分配密切相关。

    ★ 学校知识:通过正式课程加以授受的,也存在着教学过程中借助师生之间交往和相互理解而加以再定义,再建构的一面。注重“隐蔽课程”所授受的学校知识。

    ☛ 长尾彰夫(日本):学校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科学知识,去谋求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机构与组织。  对于“学校知识”的批判就是从怀疑“至善的学校”开始的。

    学习者的知识是零碎知识之堆积的知识的“抽象性”。

    ★ 纳入学校课程是借助文字以教科书形式所传递的那些学术性,理论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过程与评价是以每个儿童为基础成败得失的原因终究归结为儿童个人。

    ★ 学校知识”特点:迂回性,交换性,片断性。

    ☞“学校知识”的商品化来换取应试教育的成功。

    ☞什么知识对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和人格构建最具有重要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

    ★ 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包括三方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即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客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

    ★ 素质教育区别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尺标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感悟1】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知识”,从社会的观点理解课程,认为课程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在新教育社会学派的观点来看,“学校知识”是通过课程授受的,通过师生交流解释而被定义的知识,更加注重“隐蔽课程”所学的知识。其次,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也指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不断堆积积累的过程,而且知识的习得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紧密联系的。最后一点,作者批判了当代的学校知识,认为学校知识被商品化,认为只要积累知识像商品那样,就能换取应试的成功。我认为,知识的习得是一个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眼界的一种方式,不能一味的作为升学选拔的一种手段,应该转变学生和老师的这种观念,重在育人,而非机械获取知识。


    二、素质价值与课程标准

    ✧课程:充分地满足他人的期待所要求的知识的社会处方

    ✧教育内容: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文化体系中,根据某种价值判断作出选择并赋予教育价值。

    ✧教育内容的学术知识,政治价值观,道德态度,艺术作品,工艺制作,演奏技巧等等都旨在教育的经由社会性过程而选择出来的价值。

    课程可以界定为“教育价值的组织”

    ✧学校:选择社会所必要的适当的“素质价值”(教育内容),使新生代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学习和内化的机构。

    ✧课程:就是从教育角度把“素质价值”加以适当分配和分层,使学生得以学习和内化的计划和装置。

    ✧素质价值分配:①对应社会分工的要求——职业性,专业性的“素质价值”的分配。②对应社会统整的要求——公民教养的“素质价值”的分配。

    【感悟2】课程中包含诸多要素价值观,态度等等的有效整和是课程的重点,其次是关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也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被赋予一定教育价值,都是通过社会过程选择来的。最后关于素质价值,作者认为素质价值是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来开展,需要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内化,而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内化组织机构,学校的课程就是对“素质价值”加以分配分层;在学校实施的教育具有权威性,制约性,使得素质价值更具效能。笔者还将素质价值同人的公民道德素质相联系,突出素质价值的重要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

    编制课程标准的认识前提:知识论,学习论,社会文化论的角度作出理论思考,明确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编制的前提就是首先界定各学年阶段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历”或是“基本能力”然后再设定学科或学习领域。

    ☞学生应当形成“能动的学力”,而不是“被动的学力”;“充实的学力”而不是“贫弱的学力”。

    ☞学力:一指已习得的现实的学习能力;二指潜在的未来的学习能力

    ☞教育界把完整的力学概念分割成“三种力学”——基础性学力,探究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对应三种课程——基础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的有效策略就是界定“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所有人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波依尔:认为基础学校应当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学科”或“学习领域”,渐次复杂地螺旋式展开,形成一贯统整的课程。

    ★ 教学环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物的教学情境”的设定,而是包括了教师的自我变革在内的“人的教学情境”——“对话场”或“关系场”的设计。

    ★ 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教师关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信息化”、“生活化”。

    ★ 课程评价突出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多元的),课程实效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奠定扎实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

    【感悟3】波依尔认为“核心知识”反映的是人生旅途的顺序,从出生开始的种种认识,学习,到对时空意识,家庭的感知,自我思考种种知识来源生活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核心知识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将实际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

    其次关于教学环境的问题,教学环境包含人与物的教学,并且教与学二者密不可分,学是习得经验发现意义的过程,教是帮助学生理解发现的过程。在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生活化,对于现代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相互融合,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摘记五)----钟启泉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mz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