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呼兰河传》,读后突然有些想家

《呼兰河传》,读后突然有些想家

作者: 孟亦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22:07 被阅读0次

《呼兰河传》是这样一本书:开始读索然无味,一旦进入作者营造的氛围,就会渐渐沉溺其中。尤其当你有了一定阅历之后,读罢掩卷之际,那种荒凉沧桑的感觉如一只温柔手,轻轻绕着你,并不紧绷,但就是让你一时挣脱不开。

《呼兰河传》里没有主角。虽然书中是以“我”——一个孩童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但每一章节都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整本书如同散文,没有一个贯穿前后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固定的人物形象,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纷乱的线索。这也是前期会使你兴味索然的原因。

可当你已有了一定阅历,知道这世事无常,你就能从中读出一点思乡之情——不管你是不是作者同乡。尤其如果你是半生漂泊,羁旅异乡之人,你会更加体会,那些点点滴滴、细碎无用的小事,都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忆。背后有多少现实无奈和痛彻心扉,都掩藏在呼兰河小城悠久沧桑的厚重历史里。

《呼兰河传》最令我动容的章节,当属“我”和祖父之间的感情。中国人的父子母女之间总是矛盾不断,又羞于说爱,感情深厚却也难逃别扭。而隔辈亲现象却完美避开了这些问题。老人对孩子似乎有无限宽容和忍耐。那些年没有对子女表达出的爱,似乎都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地献给了孙辈。

书中的祖父对“我”亦是如此。“我”又顽皮又贪吃,还喜欢恶作剧。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时,“我”就给他戴花,插得他一帽子玫瑰。祖父只顾低头干活,闻得花香,还夸玫瑰开得好,“我”就笑得哆嗦起来,有种恶作剧得逞的快乐。“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乍听有种童年单纯的快乐,可再想想作者一生际遇,又突然觉得鼻酸。

是啊,说起《呼兰河传》,又怎么能不提到它的作者萧红?这位曾被鲁迅先生誉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她的一生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她和几位男士的情感纠葛为人熟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她在感情中的是与非。可我想起萧红,却总是忍不住想象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独自一人羁旅漂泊,远离家乡,孤独无依,滞留香港。如果祖父知道了他曾心爱的小孙女长大后受尽委屈,被人欺负,他该怎样伤心难过?

同事过两天要出差,和同伴在办公室热火朝天规划路线,讨论最佳方案。出差的城市正是我的家乡,我听着他们提到每一条街,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大街小巷,我的灵魂都会无缘由地起一阵轻微的震颤。好像那些路线、那些地名和大街小巷,都在我眼前流动起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而我还像很多年前一样,坐在公交车上望着华灯初上,却满脸倔强,一心想要远离。

《呼兰河传》让人想家,跟你究竟是哪里人没有关系。就像百年前诗人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跟“佳节”到底是什么节也没有关系。它震动你的,只是一种叫做思乡的情感。这情感细水长流,蜿蜒曲折,流淌在你的生命里,你以为你不会在意,却在某个不经意间被它击中,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假如你也是异乡人,不如读一读《呼兰河传》,让思乡的情绪来得更猛烈一点。

相关文章

  • 《呼兰河传》,读后突然有些想家

    《呼兰河传》是这样一本书:开始读索然无味,一旦进入作者营造的氛围,就会渐渐沉溺其中。尤其当你有了一定阅历之后,读罢...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买这本《呼兰河...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1~53页读后感 ) 五年级 李卓颖 《呼兰河传》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萧红所...

  • 《呼兰河传》阶段读后感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四合头小学五年级 王茜 这几天,我读了《呼兰河传...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第1章读后感 五年级 王梓桐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第1章,第1章主要讲...

  •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呼兰河传》读后感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早早就听过《呼兰河传》的大名,可一直没有翻开过它。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不由...

  • 《呼兰河传》的家常里短

    在《白鹿原》的读后笔记里我提到了《呼兰河传》,先生问为什么你不能对《呼兰河传》有点想法发呢?你不是一直推崇萧红的文...

  • 《呼兰河传》读后

    浮浮燥燥地读了《呼兰河传》,可能是由于这本书更像是散文体小说,故事性弱,读来兴致并不算高。但回想起来又觉得别有一番...

  • 最暖的悲歌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先生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读后突然有些想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on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