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我华夏多少学子都是经历了寒窗苦读数十载,才最终可以走上“工作岗位”,才可以安身立命。久远的朝代我们不说,看看近代史上,在清末民初时期,民国名人康有为从19岁到36岁乡试一直落榜,他是如何面对失败的,又是如何将败局扭转为盈的?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或许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我们先去了解一下清朝的考试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子试相当于对广大学子进行的入学招考,考过的学子才能叫做秀才,才能以读书人身份自居。而乡试相当于省考,过了乡试也就是中了举人,才有入选做官的资格。所以说乡试是学子入仕途的第一步。这一步也很艰难,比如“范进中举”,考了一辈子,最后才得了举人。最后却喜极而疯……
他,人称少年神童,可是连童子试却屡次落榜……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祖上都是公务员,但是官位不大。薪水仅能补贴家用。康姓在当地也不是大姓,人丁单薄,所以家族势力很一般。
无论如何,康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他5岁便开始启蒙,熟读唐诗百首。6岁,家里就开始请老先生为他讲授四书五经。街坊邻居以及父亲、祖父都觉得康有天资聪慧,将来科考一定金榜题名。
康有为画像
可是,14岁参加童子试的时候,竟然落榜了。
15岁,复习一年决定再来!可是再一次参加,再一次落榜!
这下,对他的打击以及对周围亲属的打击不小。他写道“两年费日力于试事与八股,进学最寡矣!”康有为认为八股文这种空谈的文章,学习起来无趣又无用。这样的观点遭到了家族长辈的极力责备,尤其是祖父。
因为康有为11岁的时候,他父亲已经过世。随后就和祖父相依为命。祖父将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可是康有为屡次童子试都不中,家庭总有一种阴郁的气氛。
随后一年,康有为祖父出任羊城书院监院。康有为迁居那里侍奉祖父。在书院中,他第一次见到了《瀛环志略》及地球图等图书,初识万国之故,地球之理。随后,对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有名的西学论著
1877年,光绪三年,康有为祖父为抢救学宫中的祭祀品而溺水身亡。清朝征服下至给康有为祖父四品礼葬,并荫长孙康有为充四品衔。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其实一直没过童子试,因为祖父的荫封成为了荫监生,可以不用参加童子试,直接保送乡试了。
不过在康有为的自传里,并没有提到他何时过的童子试,只是提到光绪二年,参加乡试不中。也可能康有为在自传中美化自己,也可能是他记错了时间。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康有为童子试,两次都没过……
从19岁考到36岁,康有为的漫长乡试路……
一个乡试,他从19岁考到了36岁才得以通过。也就是说他人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大部分都在“落榜”的阴影里度过的。
一个人如果总是考试失败,很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康有为却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在屡次科考失败之后,逐步找到一套让自己扬名立万,又能“救国”的路……
康有为曾经写了一部自传,叫做《我史》。里面记录了他转变的心路历程。
19岁那年,他意气风发,准备满满去参加考试。结果又失败了。于是在《我史》中,写道“ 是年乡试不售,愤学业之无成。“
看到这句可见当时康有为为落榜而苦闷。他感到旧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宋明理学,这样的孔孟之道,怎么能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相配呢?
22岁,他思考人生,开始隐居生活。“以西樵山水幽胜,可习静,居住白云洞,讲道、修佛。”
25岁,康有为再一次鼓足勇气去北京顺天参加乡试,依然落榜。于是游历上海等江浙沪等地,见识了繁华世界,“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乃大购西书以归,自是尽释故见,大讲西学矣。”
31岁,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他虽然失落,可是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去生存。
康有为著述《孔子改制考》
他在游历过当时的繁华都市,见识过新思想,于是他脑子里对于旧学从怀疑开始了批判。他购买了许多西学的书,当时的知识储备可以算是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比很多秀才要知识广博的多。准备动手,用自己多年多读中西的书本知识,写一篇可以扭转“败局”的政治改革论文,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可以说新潮的,当然也是危险的。
于是,在1888年,也是他31岁这一年,他参加考试之后,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变成法”、“能下情”、“慎左右”的主张,请求皇帝变法图强,这个奏章受到守旧派的阻挠,未能低到光绪手中。这是著名的上清帝第一书。
办私学,出新书,公车上书,一举闻名
31岁的康有为,乡试依然没有上榜。
他回到广州,继续开办学堂,在现代就是办理私人学习班。当时他的新思想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一个便是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可谓是少年成名,人生一路开挂。11岁中秀才,17岁就中举人,文采斐然,春风得意,赢得各路人赏识。年轻人思想激进,看到康有为的激进思想,有一种魔力吸引,于是梁启超投到康有为门下做学生。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甲午海战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签订,全国学子哗然。
康有为在36岁那年,终于考过了乡试,成为举人。第二年,到北京参加会试。全国的学子也都聚集在这里。于是他联合各省入京应试举入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即上清帝第二书),被阻未呈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运动,标志着从资产阶级思潮转变成了社会运动。
网络图:公车上书
而对于康有为来说,这一次他一举全国成名,有血性的文人,谁人不识康南海!
意外的是,康有为会试中,中了第五名贡士,保和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
终于,经过三十多年的考试马拉松,康有为终于考上了。可是,让他更加成功的是“新思想“。他在考试落榜之余,并没有闲着,也没有一味攻读复习资料,而是选择了自己喜爱,选择了社会上新潮的思想,这样的敏锐,让康有为领先了一小步。
但是,人生是一场更长的马拉松,没过几年,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变成了彻底的守旧派。他似乎满足了自己的地位,满足了自己思想的高度,开始一直的享受着过去的成果,最后骄奢放纵,被时代遗忘在角落。而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依然是他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推进中,永远不可忽视的一个人。
欢迎关注【星期五文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