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要是还在世上,已经有94的高龄了。只可惜在83岁时过世了。他是在一天早晨寿终正寝的。如今已过去这么多年,我深深记得爷爷在世时给我们说的,他们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工分。
说是在六七十年代,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按照自然村划分的。那时候是把地域相近的几个自然村划分为一个生产大队,有的村子大,就是自己一个村一个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与生产大队之间会比劳动能力,看看哪个生产大队的战斗力更强,更优秀!
我们村是个小村,合并进由几个较大的村子组成的生产大队中。每个队有队长、副队长、妇女主任等干部,指挥着整个大队蓬勃发展。
爷爷说,当时可热闹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在自己的村子里。白天大人们一起出工干农活,小孩子去学校上学。学校就在生产大队里,也是我们常说的“村小”。我们大队还算不错,学校在集体开会的大礼堂隔壁,差不多在几个自然村的中心点。孩子们每天开心极了。这个学校,我也读过三年,是个完小,一个年级一个班。只是四年级开始就合并到镇中心小学去了。如今,学校没了,改成了我们大队的老年院。
爷爷说,当时虽然比现在热闹,人都在村里,不像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和上学的孩子。可热闹归热闹,麻烦事也挺多的。
首先一个是吃饭的问题。那时候一个村子的人聚集在一起吃大锅饭。虽然秉着人人吃饱的原则。但是因为人数多,难免照顾不周。人的胃口吃多吃少也不好控制。导致很多时候吃不饱饭。干的体力活,却吃不饱饭,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后来,有人在吃饭时想出一个办法:如果吃饭,先盛少一点,抓紧时间吃掉,再排队盛第二碗,盛得满满的,这样可以吃饱;吃面条时,第一碗盛得水水的,先抓紧吃完,再排队去盛第二碗,盛满满的,面多汤少。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吃得饱。如果第一碗就盛得满满的,等吃完,锅里没有饭了,肚子还吃不饱,干活时饿得更快,这一天会很痛苦。这样吃不饱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实在是煎熬。
另外一个则是按照工分计算劳动,并且男女有别。一个成年男子做一天活儿,记工分满分,即10分。有的男子个头矮,就只有9分。可是若是一个成年女子做一天活儿,工分只有一半,5.5分。有一年男的9分,女的可拿7分,女的还是比男的少。理由是活儿都是力气活,像锄地、翻土、割稻等与耕种有关的农活。做这些,女的力气比不得男的。
为了多挣点工分,很多家庭希望多生儿子,家里儿子多,意味着一个家庭能够挣到的工分会更多。当时,有很多时候,一个家庭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在村子里都会被人欺负。
一直到现在,过去那种按照工分算劳动的制度早已改革,但是很多老人念念不忘。像我爷爷一样的很多老人,国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开心得不得了。土地可是他们的命。以前做梦都想拥有属于自己耕种自己得收成的土地,如今终于实现了。他们一年四季,不畏严寒酷暑,日晒雨淋,天天待在田地里,给土地除草、翻土、拣石子……
听妈妈说,我外公以前每天要求我妈他们大中午去田里除草,说是那时候太阳大,可以把草晒死。这样锄草,锄一次够了,不然的话,草如果没有被晒死,很容易复活,还得再锄,要反反复复好几次。
而我爷爷和外公不一样,他大中午休息,早上和傍晚时锄草。他锄草的时候,习惯把草一捆一捆放起来,草根朝上,爷爷说,这样做,草很快就会蔫了。要是草干了,还可以拿回家当柴,起火时可管用了。以前都是集体的,没得用呢!
我爸爸锄草用的是爷爷的办法,但是他不捆,直接把草堆在田边的空地上,也不用当柴烧,让草成为田地的自然肥料。我爸妈这一代,小时候倒是经常砍柴,成家以后,平时煤气用得多,后来又用电饭煲之类的,土灶用得少,所以柴也省。若是去山上砍一天柴,基本可以用一年。不像爷爷奶奶那一辈,都是柴灶,大家时常需要上山砍柴,山上的柴都砍完了,想砍柴都找不到地方,多少次需要跋山涉水去很远的地方砍柴,而且都是步行。
难怪,爷爷奶奶经常告诉我,我们这代是最幸福的。以前我不懂,听了老人们讲的过去,我渐渐懂了。的确,我们一代比一代幸福,由衷地感谢前辈们的辛苦付出。【无戒学堂日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