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了两三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用标题和图片向读者打招呼说:“你来吧来吧,快来看看我写的文章吧。”
结果,对方捂着眼睛说:“不看不看,我就不看,因为我对你写的文章不感兴趣。”
如果读者看完标题就退出来,99%的概率是你无法说服他。要通过文字实现说服,要做的第一步是让读者看见。看到是1,其他技巧都是1后面的0。
如果你写的是长文章,可以参考第2章的吸引。如果你要在朋友圈(信息流的一种)或者微信群说服对方,你可以参考下文所述技巧。
不需要
有一个词叫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即便看见了,但是没有放在心上。要让人看到,作者要做到写出对方的需求。
英语谚语里有这么一句话: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即便让用户看见你的信息,如果不是他需要的,你也无法说服他。
作家万斯·帕卡德提出说服人的8个不可抗拒的需求:
对情绪安全感的需求
对价值保证的需求
对于自我满足的需求
对于创造性表达方式的需求
对于爱的对象的需求
对于有势力或强力有感觉的需求
对于根脉的需求
对于永生的需求
我们可以尝试在说服别人时,满足对方的隐性需求。
比如毒品问题,下文是美国无毒品父母协会在说服父母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时的倡议书。
标题
《想一想,你的孩子在一生中可以有什么样的发展》
副标题
《现在思考一下,大麻将如何阻碍他们的发展》
正文
有可信的证据表明,今天大麻的威力平均是20年前的两倍。它所含有的四氢大麻酚(THC)是过去的两倍,那是一种损害大脑的化学物质。大麻将会把你在你的小孩身上寄托的希望和梦想变成令人绝望的噩梦。
它的影响从把学校生活搞得一团糟开始。经常吸食大麻的儿童会出现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多动症”的病症,具体说来就是:
* 精力和活力下降;
* 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缩短;
* 缺乏判断力;
* 容易分神;
* 缺乏与他人交往和建立联系的能力。
大麻所带来的麻烦远远不止在学校表现不好。为你的孩子立下些规矩,而且越快越好。因为今天青少年第一次尝试大麻的平均年龄是14岁以下。
如果你是父母,你为小孩的安全担忧,为他将来感到恐惧,然后你就会尝试响应对方的呼吁,采取行动。
在写作之前,要问问自己是为谁写作,满足了对方什么需求,提供了什么价值。
不认可
专注研究认知失调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说:
有着固执观念的人很难改变。告诉他,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会转过脸去。给他看事实或者图表,他会怀疑资料的来源。诉诸逻辑,他会对你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都曾尝试改变他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徒劳无功。
如果读者不认可作者,对主题有着明显反对的立场,要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或产品,就会非常难。
可以尝试下面3个建议:
第一,不带任何个人观点和情绪描述事实。
第二,换一种视角描述现象和观点。
有一个笑话,说两个和尚甲和乙在私下聊天,他们不同的描述展示了不同视角。
和尚甲:“我问住持,我能不能在念经的时候吸烟,他说不行。”
和尚乙:“真奇怪。我问他,我能不能在吸烟的时候念经,他说可以。”
第三,确保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人和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有3个办法来检查自己是否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3种方法确保自己传递正确价值观
1 把读者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2 把文章转发给其他人阅读一遍。
3 把文章在电脑前大声朗读一遍。
做完上面3件事,如果自己有不舒服,或者他人提出一些负面的反馈,作者需要好好反思并调整传递的价值观。
罗珀·斯塔奇环球调研公司(Roper Starch Worldwide)发现了全世界人们共有的前10种价值观。
难理解
一件事,如果我们没有看见,就没有机会了解。如果我们不喜欢,就不会进一步了解。如果表述不清楚,不符合我们的认知逻辑,我们就会放弃理解。要让理解更容易,可以用下面5个技巧:
结论优先
把观点放在开头,节约用户的时间,然后再提供论据支持。可以先把结论放在最前面。把结论放在开头的好处有3点:
第一,筛选潜在读者。
读者被标题吸引,然后直接看到结论“没事不要随便约人吃饭”,如果他认同这个观点,说明读者和作者有相似的经历,直接的结论可以快速引起共鸣。
如果读者心中有些疑惑,但是他对这个话题仍然感兴趣,那么他会继续阅读,因为他想知道作者接下来怎么解释。
如果读者反对作者的观点,那么他会迅速退出网页,避免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不愉快。
第二,节省用户时间。
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读完一篇10分钟的长文,长话短说,直接告诉读者结论,节约时间,以便让人腾出更多时间吸收其他知识。
第三,加深“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陌生的读者点击标题,然后看到作者非常直接的观点和结论,会让读者产生直率、干脆利落的第一印象。
逻辑清晰
要说服对方,就要用对方能理解的逻辑去推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论。比如,如果对方的认知是A,你要说服的点是C,那么作者需要在A和C之间架一座桥B。
举个例子
假设你要说服读者没事不要随便约别人吃饭,但对方在读文章之前的认知可能是:
A1:请别人吃饭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同于泛泛的点头(点赞)之交。
A2:请别人吃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深入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A3:请别人吃饭能增强信任感,是进一步谈合作的好机会。
如果读者认为请别人吃饭是好事(A),要说服他接受反面的观点,随便约请别人吃饭是坏事(C),那么作者需要在中间架设一座桥梁(B),让他从A到C,认同你的观点。
从读者的认知出发,逐个击破,从而达到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目的。
读者认知A1:请别人吃饭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同于泛泛的点头(点赞)之交。
架设桥梁B1:一线城市,大家都很忙,为一顿饭,从东城赶到西城,在路上堵一两个小时,给人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不是尊重,而是消耗。
传递认知C1:其实大家差的不是那顿饭,而是时间。
读者认知A2:请别人吃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深入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架设桥梁B2:
请一群人吃饭比请一个人吃饭更方便。
请一群人吃饭很热闹,单独吃饭很尴尬。一群人可以表演节目增加感情,一对一尴尬地聊几句就没下文了。一群人还可以抢个红包啥的,两个人没法抢!
请一群人吃饭很安全,单独吃饭很挑战。一群人聊自己可以沉默当听众,一对一沉默刷手机没礼貌,只能没话接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请一群人吃饭效率高,单独吃饭效率低。一群人大家相互认识,比一对一聊效率高。
传递认知C2:吃过一顿饭,敬过一杯酒,大家关系就近了,但是和一个人吃饭风险更大。能和一群人吃饭,就不要单独约。
读者认知A3:请别人吃饭能增强信任感,是进一步谈合作的好机会。
架设桥梁B3:除了见面吃饭,还可以通过朋友介绍,通过社群线上线下活动增强信任感,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吃饭。
传递认知C3:相互链接,怎么方便怎么操作,能文字说清楚的,绝对不发语音。能语音说清楚的,绝对不打电话。能电话说清楚的,绝对不线下见面。能在星巴克说清楚的,绝不去餐厅吃饭。
读者认为请别人吃饭是好事。
读者认知A1:请别人吃饭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同于泛泛的点头(点赞)之交。
读者认知A2:请别人吃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深入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读者认知A3:请别人吃饭能增强信任感,是进一步谈合作的好机会。
通过架设桥梁B,让读者走到作者传递的认知C,随便约请别人吃饭是坏事。
传递认知C1:其实大家差的不是那顿饭,而是时间。
传递认知C2:能和一群人吃饭,就不要单独约。
传递认知C3:相互链接,怎么方便怎么操作。
通过层层递进,最终让读者的认知从A到达C,实现对读者的说服。
想要逻辑清晰,可以采用总分总、递进、正反论证等结构。
加入故事
2016年12月4日,我花了5800元的报名费,买了3000元的机票,拖着拉杆箱飞到北京,向行动派邀请的日本老师山口拓朗学习写作。
在课程中间,山口老师出了一个题目,他问:“如果你要卖××减肥茶,你会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当时,我在我的小组给了3个宣传思路。
1 第一,XX减肥茶,不去健身房,一个月让你轻松瘦10斤。
2 第二,XX减肥茶,无激素、非转基因,绿色健康,放心饮用。
3 第三,XX减肥茶,美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减肥产品。
当时我是从3个方面思考的。
一个月瘦10斤,这是从人的角度去构思,阐述减肥茶的功效。
方便食用,无激素,非转基因是从茶本身的特色去构思。
美国营养学会推荐,是从人和茶的关系角度去构思的。
围绕着人和茶,从功效、特色和权威去展开构思。
刚才说的这个小故事其实是说:逻辑+故事更容易说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