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树下》有感

《树下》有感

作者: 五月井底一女蛙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11:17 被阅读0次

    ——读《树下》有感
    文/李敏
    《树下》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作品,是她长篇处女作。读过多遍, 本书除了出色的人物刻画外,本文的环境描写也十分有特点。边陲小镇,雪光天色、黑龙江的旖旎风光,东北特色的伐木场、农场,无一不让人感觉清新。每一次阅读完毕,那一阵阵“哒哒”的马蹄声,覆盖北国寒冬的那一场场风雪,宁静乡夜里那一片片洁净的月光,清晨山林间流淌飞舞的一缕缕阳光……小说里的那些安静与美感,都会抚慰自己庸碌的生活浮躁难安的心绪,获得一缕缕清新与感动。

    《树下》写了一个叫七斗的女孩子,安静,美好,她相信人死以后会变成树的影子,成为树精怪。树下又是人灵魂栖息的地方。这部小说因此由《前程茫茫》终归于作者喜爱的名字《树下》。
    全文按照女主人公七斗的主要经历分为“葬礼之后”、“在斯洛古小镇”、“邮递马车来了”、“杀人犯”、“白卡鲁山下的木屋”、“航行的日子”、“农场里”七章。
    七斗是东北惠集小镇一个普通的女孩,在母亲死后,被离家谋生的父亲放在姨妈家寄养,她的人生,从此就开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小说前半部分,七斗孤独忧伤,从葬礼开始,丧母,随后被禽兽姨夫凌辱,姨妈一家被杀……亲人们一个个离她而去,充满生离与死别的悲凉色调。
    后半部分,七斗成人后,在政府照顾下来到白卡鲁山下的一所小学教书。班里一名女学生告诉七斗,她讨厌父亲在母亲死后总爱抱着自己睡觉,而父亲喜欢的一个寡妇却看上了村长。为了不让自己的悲剧在这个女孩身上重演,七斗决定嫁给村长。就在出嫁的前夜,七斗看到了那个鄂伦春族小伙子前来给村长道喜。结婚第二天,村长同她离婚。
    后来,七斗在航船上做了一名乘务员。船长是个大胡子的退伍军人,两人在一起被人撞见而误传为有不轨行为,船长受不了刺激自杀。
    七斗来到农场,嫁给了一名农夫,并且育有一子。不幸的是,儿子患病。夫妇俩人到处求医问药,无济于事。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当年骑白马的鄂伦春族小伙子。他在狩猎途中被熊咬死,白马在旁边长啸。七斗不禁泪流满面。低头看时,儿子已经闭紧了双眼, 回到家里,七斗跪在树下默默祈祷:愿死去的灵魂能够安息。
    在作者描述的七斗的生命里,似乎幸福和快乐都那么短暂和遥不可及,她想要什么,什么就会远离她而去……
    七斗正是通过对死亡的感知体验了生存,在无休止的死亡中,她像执着的月光那样柔弱,却坚忍的生存着,总能听到鄂伦春人的马队的嗒嗒马蹄声、对爱的渴望和对美的感知慰藉着她内心的痛苦。在《树下》的结尾即使她的儿子死亡,他一直爱恋着的鄂伦春小伙子死亡,和曾带给她欢笑的少年同伴死亡,她仍愿跪在树下为另一个生命的存在祈祷。这样的结局,明白无疑的告诉我们,不断的死亡固然是七斗的梦魇,但展现生活的残酷,却不是迟子建的本意,死亡只是众星捧月般烘托七斗感知着爱和美的灵魂。鄂伦春族小伙子,总会停下来和七斗说说话,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这个小伙子简直就是他的白马王子.可是噩梦很快来临,七斗的姥爷去世,姨父强暴了她,接着又传来了父亲爆毙的消息。几年后,姨妈一家被他人杀害,在痛失亲人的同时,七斗也从姨父长期凌辱中解脱出来。正因如此,《树下》没有呼天抢地的哀恸,没有咬牙切齿的痛恨,只有淡淡的哀愁和温柔的爱怜,和若有若无的一丝暖意。
    虽然孤独,悲伤,但七斗从未因此而放弃生活,七斗对美丽心灵还一样顽固坚守,她隐忍、坚韧,无论有什么苦难,她都以一股似乎与生俱来的坚韧承受着,并不因此而放弃对爱情的憧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她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善良,甚至可以为了挽救她的学生而结婚,对精神有毛病的船长也不避嫌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以致被人诬陷,对强暴她的姨父,她也原谅了,还为他们烧纸,期望姨父一家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好。
    《树下》,是一次对生存和死亡的再解读,一次对心灵力量的再感受。让我们在忧伤的感动中,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跟七斗相比,我们生活更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正因为生长在温室,我们往往难以经受住风雨的洗礼。遇到一点挫折就消沉。我们社会每天有多少自杀死亡的人?而这里面也不乏青少年,究竟是什么可以让我们如此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生命,是什么足以让我们丢下我们肩上的责任,把一切痛苦留给爱我们的人。人生只有经历了酸甜苦辣才算完整,难道不是吗?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想用最简单的方法结束一切时,想想七斗,这个在遭遇死亡的悲痛、被强暴的痛苦、感情的缺失、生活的残酷之时仍坚强坚守的女子,而我们经历的那点点痛还算是痛吗?尤其是女孩,也许在世人眼中我们是弱势的群体,我们是柔弱的代名词。但我们要做个像七斗那样的女孩,让自己的内心坚强起来。坚强的迎接每天的晨光和夕阳,让社会看到我们也许体力不是很强大,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有勇气面对人生的考验,像七斗一样对心灵和生活坚守!对于七斗来说,生与死就联结在嗒嗒的马蹄声中,这马蹄声既来自送葬的红马,也来自鄂伦春人的马队。前者是走向死亡的墓地,后者则是带来生存的自由和希望。
    或许,生命本就如此,如林中野花,寂静开放,又寂静凋落。无法对抗风霜雪雨的侵袭,便静静欣赏生命无声的抗争。不管生活如何待她,她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生活,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惊人的,但是,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仔细想来,似乎在她身上蕴含着传统中国人不折不挠的生活态度,作者想表现的显然不是七斗一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生存与死亡或许只是两段拥有不同风景的旅程罢了。在七斗看来,那些逝去的灵魂,都会随着送葬的红马车去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化作了树下一个个自由的精灵。虽然四匹红马的脚步一刻不停歇地从她身边一次次地带走了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虽然生活对她来说显得一贯吝惜和残忍……但那份始终根植于灵魂的憧憬与坚忍,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力量。虽有惆怅,但也美好。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永不凋零的生命之树。
    《树下》更为为迟子建活现了童话与北方中国的人性理想相洽的情韵。有一种让人难以放弃的吸力。那种坦诚、柔美、天真而又简练的文字别具一格,作者在思想和态度上也是如此坦白、宽容、开放,让我们备受崇拜
    如《白卡鲁山下的木屋》一章,那种纯白宁静的安定感。这也是我认为小说写得最好的部分,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中篇看待。小说的结尾,七斗知自己一直暗恋的鄂伦春男子,以及儿时同伴的死亡信息,她在农场的大树下跪地祈祷。这个结局似乎暗喻着生的希望,但却充满苍凉的意境。 那种伤怀之美打动每一个读者。
    喜欢迟子建,她的小说带着空谷幽兰的气质,和林间水滴的晶莹,将自然、人情、世事糅合得更为不落雕痕,她钟情于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亲人,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完美,作家对风俗的规约、自然的神性,也饱含喜爱和敬畏,刻画每个人物都有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最初的写作中就与清凉如水的伤感优美的调子对准了,除了天赐,我们实在找不到更合情合理的猜想。正如著名作家 王安忆说,“她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好像天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写进小说”。
    作者曾经说过:“我觉得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我相信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气息和忧愁气息的人。浪漫气息可以使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获得艺术上的提升,而忧愁之气则会使作家在下笔时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也许正是自我认知的这种清寂感,使迟子建无论在地域位置上还是在文学地图上,都超越喧闹的尘世而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淡定和从容。
    《 树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和后来迟子建的作品比较,除了在语言以及对话描写上不如后来作品以外,在情节安排上我也觉略有过分,仿佛太看重情节对于作品的推动, “斧凿”之痕太明显。不能跟作者后来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相比。但这只是个人点滴感受,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喜欢迟子建。
    著名作家 刘震云说,“迟子建小说作品中最具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的作家,我心目中仰慕的有两位,恰好都出自东北,并且都是女性:萧红和迟子建。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迟子建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喜爱的这位作家最中肯的评价。
      从多年前《树下》,到最近《额尔古纳河左岸》的矛盾文学奖,亦步亦趋,读她的每篇文字,幸福着读的过程,感谢迟子建带给我们的美好,每一个爱纯粹文学的人都应该爱迟子建,爱她的小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树下》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bc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