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常常存在着多种矛盾的思维,有时候是细节方面的,有时候是框架方面的,对于这个问题,心中一直存在一些困惑。但带着困惑生活,本身就是生命课程的一部分,尚未解开的困惑,不是因为认知不够,就是时机不到 。但我相信,只要心存困惑,就会有所成长。
菲茨杰拉德说过: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再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想法,还能正常决策。
当我看到罗振宇的一篇写在2019年文章《一切根源都在于自我》,更加令我对这个问题释然了。其中他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不要害怕修改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
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下来的人,难免会出现相反的观点。我认为一是自我成长,二是环境变化,三是思考角度转换。
特别赞同老罗的观点,尽量不要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否则接下来便开始被它绑架了,你所有的细胞都被调用起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会产生可怕的信息茧房效应。
关于大脑中各种矛盾的想法这个事,前两天我似乎想明白了一点。
比如:圣人孔子教导我们,做事要“尽善尽美”,善是道德标准,美是形式标准。《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就是非道德评判。
这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抛出来,令人头大。
然而,当我们分析了解了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时代背景,美学观念,适用范围以后,我明白了这观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而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道德评判,是基于我们能够同对方“共情”的目的,之所以要非道德评判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致使我们奉行的价值观本身不同,在道德上评估是对三观的评价。而要达成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共情,如何共情,就是要寻找相同的感受,而人类最原始的喜怒哀伤才是共通的。
卢森堡提倡非道德评判不是因为道德评判不对,而是道德评判不有利于我们共情。在沟通这个领域中,道德评判不利于达到更好的沟通,但不代表它不正确。只是适用范围的问题。
所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定理、规则、方法,都是有一定的使用规则、范围和保质期。
之前我曾经对时间管理很有兴趣,于是,在进行主题阅读以后,了解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思维模型,比如思维导图、艾森豪威尔矩阵、人生规划九宫格、番茄TODO、晨间日记、时间记录、青蛙定律......刚开始这些概念像一团乱麻一样在我大脑中互相纠缠、打架,我知道这些内容都是精华,是被证明了能提高效率的方法。但如果同时接触到这些内容,不抓狂才怪,劝退是必然。
但是,坚持一年以后我发现,乱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工具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时限,更不知道这些工具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比如,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发散和聚焦,便于我们整理思维;艾森豪威尔矩阵是用来规划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原则;人生规划九宫格是用来寻找自己需要发力的领域;这些原则都是战略工具,是我们放长视线,订立目标的时候使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效率地作出人生规划。
而番茄、晨间日志、时间记录、青蛙定律则是帮助我们提高时间使用效率,帮助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小方法,小手段。这些方法就是战术工具,用于我们着眼于眼前,立足于当下。
每一个小类中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看似相似功能,但擅长的领域又有细分。比如青蛙定律和番茄TODO,虽然都是提高效率,但一个着眼于点(时间),一个着眼于面(观念)。
所以,看起来矛盾的事物,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可能是互补关系。
这正好印证了道德经的智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