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这件事情上,真真假假,多少会扰乱你的视听,多一点智慧,很重要。
周末接到一通电话,一个客户打来的,他说他28天后要举办一个活动,希望我帮他雇些媒体推广一下。
大概了解了一下他的活动:是一个关于酒的讲座。这是面上的,实际上呢,是想借助这个讲座,推出他的商品,一款有益健康的轻酒。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创意,这样的活动,除了路人甲乙丙丁,几乎不会有人是看了广告去参加的,更别说那几个路人买酒了。
于是我找了些健康类、美食类和时尚类的媒体与自媒体给他提供过去。他看了一眼,没回复。
------------------------------------------------未完待续分界线----------------------------------------------------------
1天之后,他又给我来电,说:
“我想了想,我不想要很平庸的推广,我们应该让这个活动成为一个热门事件!你等两天看看。”
两天后,我在他的朋友圈中看见一条新闻:某公司高层喝酒致死。
新闻下面有28739条网友留言!
三天后,他给我发来几条链接和一份报纸新闻的截图,分别是:《死去的那个高层的妻子泪流满面》;《他的同事后悔不已》;《酒文化背后的劣根性》;《是时候与酒桌恶习说不!》《喝酒无错,喝什么酒是智慧》;《万人抵制酒桌恶习,如何智慧的喝酒》。
事情渐渐明朗起来,我似乎看懂了他的意图。
于是他很快让我开始发布那条关于酒讲座的活动。
效果竟然还不错,有人专程到场,现场销售竟也买出几百瓶。
事情还没有结束。
活动之后的3天,我看见他的朋友圈又发布了一条消息,是关于那场活动的现场:
……现场场面热烈,妻子给丈夫买,学生给老师买,孩子给父亲买,下属给领导买,只为了关爱身边爱喝酒的亲人、朋友、家人……现场销售一空……现在可接受预定……
等等!我错过了什么?
这篇稿子的网友评论竟然3万多条!到底为什么有那么多网友关注这件事!?
----------------------------------------------又是分界线------------------------------------------------
他制造了一个假象,然后借助“集体无意识”这条原则,对消费者进行催眠,然后销售的时候,消费者就会盲从。
这里面最关键的催眠点是:那些近万条评论。
就是这样。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许多这样的”事件设计师“,他们可以随时根据发生的一件小事,设计出一系列相关联的事,他们懂营销、懂传播、懂媒体、也懂心理学,还具备扎实的编剧与导演功底。
也许一开始觉得很虚假,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参与进来,也许包括开始并不怎么相信的你,慢慢就会融入到他的设计中去,然后再成为他后续设计的一部分。
上面所述不过是众多高明设计中,比较平庸的一款。事实上,你身边这个空间的很多信息,大部分时候真实只有一寸,呈现在你眼前的却是百尺。
photo from 500px
提问:椅子到底冲哪个方向?
网友评论